政府通脹掛鈎債 買來保值太天真

本港通脹率升至二十八個月新高,存款利息卻似有若無,市民看着購買力被通脹蠶食,怎能不氣憤?歐美等地很多年前已由政府發行「通脹掛鈎債券」,為民眾提供低風險投資之餘,利息和本金的總回報又能緊貼通脹變化,讓購買力得以保存。特區政府有樣學樣,在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宣布,半年內推出通脹掛鈎債券,發行五十億至一百億元,說是要減輕通脹對市民的影響。不過,以為買入這些債券便能保值,未免太天真。

全球至少有十多個國家發行政府通脹掛鈎債券,規模超過一萬五千億美元,當中最為外界知悉的是美國的TIPS。由於市場很成熟,要評價一隻通脹掛鈎債券的回報是否合理並無難度,只要把數據放入數學公式便一目了然。如果不懂計算,也有簡化標準可供參考,根據理論推算,債券的「實際收益率」理應大約等於「實際經濟增長率」,參考財政預算案對經濟的預測,便應該是介乎百分之四至五。

現實上能否得到這個收益率呢?相信很難,因為生不逢時。在聯匯制度下,本港利率要緊跟美國,造成現在的超低息環境。如果政府發行的通脹掛鈎債券,票面息率是按市場利率定價,相對於銀行的港元存款利率,恐怕高不到哪裏去,就算債券利息隨通脹升溫而增加,實際所得仍然很有限。那麼把債券持有至到期,收回的本金能按通脹調整,不是也有保值的效果嗎?哪有這麼簡單?

特區政府坐擁巨額財政儲備,應該沒有違約風險,影響通脹掛鈎債券實際價值的關鍵因素,明顯是市場利率走勢。財金官員勸市民不要急於買樓時,例必警告說利率有向上的風險。眾所周知,當市場利率上升,定息債券的實際價值便會下降,直接影響債券的實際收益率。不妨打個譬喻,在銀行加息前做定期存款,得到的利息必定不及加息後才做,差額大可視為實際收益的損失。

現時投資通脹掛鈎債券存在這麼多變數,為何國際基金仍然趨之若鶩呢?市場估計今年全球新發行的政府通脹掛鈎債券將達破紀錄的二千億美元,明顯不愁買家。原因很簡單,基金用的是別人的錢,持有現金的水平又有限制,就算是負實際回報也要焗住買。換個角度來看,歐美政府趕着發債,正是現在的成本最低,當中的所得便是投資者所失。

由於政府庫房早已水浸,不用像歐美要發債填補財赤,選擇現在推出通脹掛鈎債券,發債成本並非主要考慮,反而更像是通脹肆虐下的急就章之舉。既然有「派糖」性質,又只限本港居民認購,便要大方一些,不要定出可恥的息率,利息及本金應更加緊貼通脹變化,發行額要夠大及持之以恒才有意義。如果每名市民只准認購雞碎咁多債券,只能說是有好過無,以為可抗脹保值,便真是得啖笑。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