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金與物價齊升 第二輪通脹危險

在農曆新年期間,很多市民都感受到加價浪潮撲面而來,辦年貨、吃團年飯都要較往年多花一筆錢。不過,他們多數沒有抱怨百物騰貴,反而樂意接受,主要是相信經濟繼續向好,今年的薪金將有不俗加幅,自然可以輕鬆面對加風。其實,這種想法預示着香港正顯現所謂的「第二輪通脹效應」,短期而言會令市面更興旺,長遠卻令整體經濟變得更脆弱,抗逆能力更低。

滙豐昨天公布的一月份香港採購經理指數,便印證了這現象。雖然私營企業的整體表現依然強勁,但絕大多數分類指數均較去年十二月份回落,只有與就業市場相關的一枝獨秀。其中就業指數重越五十這個擴張與收縮的分界線,而反映薪金上升動力的員工成本指數,更升至三年來最高。而報告同時指出,這對私營企業沒有造成太大壓力,因為企業看來更加願意把成本轉嫁給顧客。

對打工仔來說,加薪當然沒有甚麼不好,收入多了,消費能力提高,不是更有利經濟嗎?同樣,加價對企業也沒有甚麼壞處,既可把成本轉嫁,名義收入又肯定增加,盈利將會更好看。不過,如果兩者形成螺旋式上升,出現加薪與加價的循環,打工仔的實際收入絕非像表面看到的那麼好,通脹則變本加厲。正如滙豐在報告的結尾說,這樣的通脹循環發展下去,有可能以流淚收場。

全球主要央行向來對於名義通脹率不太當一回事,認為能源及食品價格有波動屬正常,可是對於撇除兩者的核心通脹率卻絕對不敢掉以輕心,而這正是第二輪通脹效應的重要指標,代表通脹已波及勞工成本及整體物價,有可能形成循環,對經濟構成威脅,因此需要緊縮性貨幣政策,及早遏止通脹循環。可惜香港沒有這樣的手段可用,只能眼光光看着通脹惡化,資產價格升高,最後變成泡沫。

港人對此似乎早就習以為常,只要收入增加,消費便更鬆手,經濟也就更好,表面上的確皆大歡喜。事實上,消費對去年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估計將超過五成,把貨物及服務淨出口,以及投資的貢獻,通通比下去。不過,這種偏向單元化的經濟結構,容易令經濟大上大落,好像前兩年歐美陷入衰退,香港便跟着衰退,而復甦力度卻遠低於新加坡及台灣等地,原因正是經濟結構不夠多元化。

歸根究柢,要經濟平穩及持續增長,始終要靠投資帶動,擴闊賺錢的途徑,把經濟這個餅做大,而非依賴塘水滾塘魚,可是在過去十多年,本地的資本形成總額絕大部分時間不升反跌,毫無寸進。單靠薪金與物價齊升造就的繁榮,只是表面風光,而且並非所有打工仔都能受惠,低技術及低收入的一群,就算有人工加,恐怕也追不上通脹,最終只會加劇社會矛盾。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