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IPO蓄勢待發 政商失調難握先機

人民幣在港業務發展去年大放異彩,不僅人民幣債券的發行機構及發行總額締造理想成績,即使多年來進展甚為緩慢的人民幣存款亦急起直追,估計去年底的累積金額可增至三千億元。業界對人民幣存款的增長前景也非常樂觀,估計在兩三年內,可迅速增至兩萬億元。

以人民幣為基礎的金融活動今年可望更上一層樓,各方關注的人民幣計價新股上市(IPO)估計上半年可以打響頭炮。雖然首隻最有機會成事的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屬於穩定有餘、進取不足的投資產品,但作為首隻試驗性質的人民幣計價新股,各方皆認為做好第一隻人民幣計價證券,打好基礎,比一步到位的策略更佳。

從表面上看,本港各方面對於人民幣計價新股來港都甚表歡迎,但從官員的言論以及金融市場的行動,可以看出政商兩界大表歡迎之餘,雙方對迎接新時代來臨的步伐並不一致。例如有港府官員表示,發展人民幣計價股票,需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債券等類型的定息產品;第二階段應推出基金,最後才推出人民幣計價股票。另外,港府方面亦關注在港的人民幣資金是否足夠、市場是否可提供足夠的二手流通量等。

反觀業界的提議和討論則積極得多,例如針對本港人民幣資金規模有限,恐成為人民幣IPO的瓶頸,業界採取的態度並非守株待兔,而是提出各種不同建議,例如人民幣IPO交易買賣,毋須全部以人民幣進行,可倣效AB雙股制,分別以人民幣和港元計價,一方面讓企業籌集境外的人民幣資金,亦可紓緩本港人民幣不足而影響成交的問題。

這些構思和建議能否具體落實,需要更詳細的探討和研究。無論業界提出的建議是否可行,值得留意的是,市場基於現有的規限,會作出不同嘗試,想出各種方法,以求達到目的,充分發揮香港金融業專才的創意和靈活性。

無可否認,人民幣目前的存款規模有限,要迎接人民幣IPO這碗大茶飯,似乎有點捉襟見肘,但從人民幣在港業務發展的歷程可見,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已經萬事俱備,只欠的東風就是中央同意放行。港府要做的不是拉自己的後腿,而是積極與內地政策配合,增強中央對在港成立離岸人民幣中心的信心和爭取更大的自由度。

不過更實際的考慮是,不管業界如何積極探討,負責批核的監管當局亦要有相應的積極性和靈活性,才可一拍即合,加快人民幣計價新股為本港金融市場發展揭開新一頁。否則業界拚命鑽研探討,當局卻一味等運到,謹慎有餘,進取不足,甚至矯枉過正,難免變成澆在人民幣計價新股熱潮上的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