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口味改變 新興市場趁機抖氣

歐美經濟回穩,投資者的胃口隨之大增,口味卻有頗為深刻的改變。投資銀行美銀美林剛發表的基金經理調查顯示,投資者對環球股市的樂觀程度升至三年半以來最高,但他們對新興市場及發達市場的興趣,則有逆轉迹象。投資選擇畢竟已不像金融海嘯期間那麼狹窄,毋須再一面倒追捧新興市場。看來新興市場的光芒的確不及之前耀眼,這未嘗不是好事,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喘息。

根據美銀美林的報告,有淨五成半基金經理表示增持環球股票,比一個月前多十五個百分點,這不只是回到海嘯前,更是二○○七年信貸危機爆發前的水平。當中比較矚目的是,已經或有意增持美股的基金經理比例大增,對歐洲經濟感樂觀的亦為數不少。相對而言,增持新興市場股票的基金經理雖然仍有淨四成三,卻較兩個月前大幅減少十多個百分點,有意增持的基金經理比例亦急降。

事實上,基金界早已瀰漫着反思新興市場投資價值的氣氛。英國《金融時報》不久前便有一篇報道,引述多位著名基金經理在一個投資論壇上的講話,認為新興市場的強勁表現與經濟增長無關,完全是受惠於市場價值多年來被低估,而這種繁榮景象已成過去。此外,有基金經理還批評多個新興國家對投資者保障不足,司法制度落後,執法能力低,相對於發達市場,新興市場的估值應該有折讓而非目前的溢價。聽到這些批評,真的要說句「神又係你,鬼又係你,反轉豬肚就係屎!」

其實只要想深一層,投資風向改變,對新興市場並沒甚麼不好。過去幾年環球資金大舉湧入,新興市場普遍出現流動性過剩,導致通脹抬頭,資產泡沫風險大增,要疲於奔命阻截熱錢,多個國家或地區,包括巴西、南韓及台灣均實施資本管制,內地媒體更掀起聲討大鱷之風,可惜這些措施只能收一時之效。現在環球投資者不再一面倒押注新興市場,資金流入的速度有望減慢。

不過,資產價格經過一段時間快速膨脹之後,為新興市場留下很多後遺症,最明顯的便是通脹。隨着歐美經濟回穩,對能源、資源及食品的需求肯定增加,這對於飽受輸入型通脹困擾的新興市場並非好消息,貨幣政策繼續陷於兩難,為了保持匯率穩定而任由通脹肆虐,遲早爆大鑊;以加息或升值壓抑通脹,又有可能引來熱錢,難以兩全其美。

投資市場喜歡跟紅頂白,趁風轉舵是平常不過的事,沒有甚麼好介懷的。事實上,新興市場在環球資產分配中所佔的地位,已不容易動搖,崛起成為新勢力也不可逆轉,過程則難免有起伏。在市場火熱時,投資者總是只見好的一面,把一些結構性問題刻意忽略,因此趁着潮退時抖一抖,好好檢討,好過等到泡沫爆破才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