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集資要做龍頭 惟有精益求精

香港的新股集資能力繼續在全球獨佔鰲頭,截至本月中,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達四千一百二十二億元,連續第二年成為全球之冠,亦同時打破本身的紀錄。展望明年,看來仍然不俗,昨天有國際會計師行估計,明年本港新股集資額將有四千億元,相信屬較保守預測,不難守住龍頭位置,既然沒有後顧之憂,餘下要做的就是精益求精。

其實,香港的成功因素不外乎兩個,一是作為中國與世界金融市場的門戶,二是全球資金氾濫繼續推動亞洲成投資熱點,兩者皆令香港得天獨厚。根據里昂證券的調查,有逾半受訪基金經理有意在明年加碼購買中國股票,意味着港股可繼續以中國概念為賣點,尤其首批以人民幣計價新股大有機會在明年面世,只要環球資金沒有突然萎縮,新股熱潮不難延續。那麼要如何提升叫座力,至少有三方面需要留意及改進。

首先,今年港股中有八成新股屬中資,反映香港是內地企業到海外上市的熱門地點,但不等於沒其他地方可選擇。美國紐交所今年便有近四十家中國企業上市,值得留意的是,當中與互聯網相關的企業股價特別標青;相反,類似的企業近年已幾乎絕迹於本港新股市場,顯示他們不太信任香港在這方面的集資能力,相信是因為相關板塊不活躍,無法反映估值。當局有必要認真想想,填補這空白。

其次,新上市企業的質素同樣要關注。港交所為了吸引更多海外企業來港,把可接納的司法管轄區增加至十多個,很多投資者少不免會對部分地區感到陌生,更加需依賴上市保薦人把關,可惜這方面還未能令人百分之百放心。證監會不久前曾批評,申請上市文件的水準下降,近九成有缺失,一些海外註冊成立的公司存在披露不足等問題。換言之,如何保證新股質素是巨大挑戰。

第三,內地及海外企業現在均把香港視為中國的國際門戶,但未來是否還要走這條路,很視乎內地股市對外開放及外資准入的程度,籌備多時的上海國際板便大有可能成為另一道國際大門。坦白說,這並非甚麼新的擔憂,問題一直存在。據一家國際會計師行估計,明年滬深兩市的集資額將達六千億元人民幣,日後來自A股的競爭,肯定遠大於歐美及其他亞洲市場,要及早籌謀。

香港新股市場大旺,既有天時,亦有地利,但花無百日紅,今天好景,不等於明天一樣,美國絕對是前車之鑑。美股IPO的興盛時代可追溯至十年前的科網熱潮,隨着泡沫爆破,加上其後揭發的會計醜聞,對投資者的信心造成深遠損害,現在仍未完全復原,所以新股集資難復當年勇,金融海嘯只是近因而已。港股未來要保持新股集資的龍頭地位,還是一句話,就是必須比現在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