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外監管亡羊補牢 國際合作好事多磨

場外監管亡羊補牢 國際合作好事多磨

本港為配合全球監管趨勢,港交所決定在二○一二年底前,成立場外衍生工具中央結算所,專責處理場外交易活動。此舉既是回應二十國集團去年九月提出加強監管場外交易活動的建議,也是本港想把握場外衍生工具結算業務商機的戰略部署。

金融管理局和證監會也作出配合,金管局計劃成立交易資料儲存庫,作為這個新結算所交易紀錄的中央登記處兼電子數據庫;證監會亦會為設立這些市場基礎設施提供所需的法律框架,為場外衍生工具市場提供適當的監管制度。

從港交所、金管局和證監會三個監管機構聯合公布成立場外衍品結算所一事,可見當局對此事隆而重之,對新的結算所寄望甚高,希望這些基礎設施可以提升場外衍生工具市場的透明度,並減低有關市場的整體交易對手風險,更希望將部分原本在海外進行的衍品交易,吸引回香港進行。

不過,從實際落實的角度看,初期處理的場外衍品交易品種,只有利率衍生工具及不交收遠期外匯合約(NDF),其他場外衍生產品如股票衍生工具等,要留待下一階段才處理,可見在金融海嘯中最「惹火」、對市場產生最大衝擊的衍品類別,如引發次按危機的信貸違約掉期產品(CDS),尚未納入較正規的監管範圍。至於下一階段是否設定時間表,參考本地及海外市場的發展形勢,會否是實施拖字訣的堂皇藉口,值得各方關注。

回顧二○○八年爆發的一場全球金融海嘯,始作俑者正是各國向來放任其發展、最終以悲劇告終的場外衍生金融工具,國際社會其後採取聯合行動,提高場外衍生工具市場的透明度,以及減低有關的交易對手風險,自然有很強的「亡羊補牢」味道,至於由金融海嘯爆發到落實加強場外衍品監管相距約四年,是否「未為晚也」,二十國集團希望聯手加強監管場外衍品交易的理想能否實現,目前仍不宜過早作出結論。

首先要看二十國集團在這件事上是否齊心合力,不會各懷鬼胎,陽奉陰違,也要看場外市場監管的範圍是否巨細無遺,各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經金融海嘯一劫後,是否大徹大悟,痛改前非,不再為求利益最大化,置市場安全和穩定於不顧,並提防這些市場參與者在利之所在下,繼續在市場監管制度的空隙中鑽研,找出其可以為所欲為的空間。

場外交易既是因應主板市場不足而產生的另類交易場所,只要市場上有這些需求,例如保持身份隱秘、交易快速、節省成本等,在場外交易納入監管和更規範化後,出現比場外交易更「場外」的市場,亦可能應運而生。恐怕即使二十國集團的監管機構聯手,也是無濟於事,全球金融市場仍要面對「外穩內險」的危機。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