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款設限 免做「房奴」

供款設限 免做「房奴」

陳先生︰本人和太太○七年結婚,由於覺得當時樓價太貴,所以先租樓住。等了多年,樓市還是沒有明顯回落的迹象,眼見近日樓市因政府政策而輕微回落,現在是否應該入市,還是再等吓先?

對於未上車的香港人,相信會經常有以上同一問題,幾時買樓才最划算?這個問題,相信連經濟大師、投資名家也未必有答案。買樓,除了是一個投資決定外,對於用家來說,是一個滿足生活需要決定。

為甚麼?如果買樓只是為了投資,我們大可買地產股、買房地產信託基金,不用只買一個或幾個單位,風險集中得不得了(亦較低流動性)。

正由於用家買樓不單純是為了投資,令決定變得複雜化。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單靠預測樓價升跌來決定是否入市。很多人話買樓要看時機,這點筆者絕對贊同。不過,當買樓是為了滿足住的需要時(自住),決定的着眼點就會和單純買樓投資不同。筆者認為目的為買樓自住的用家,「量力而為」(包括負擔能力、願意將收入的多少百分比來滿足住的需要)才是用家是否入市的最重要因素。

為甚麼這樣說?因為對於自住的用家,買樓的目的是安居樂業,不用擔心因租約到期而動輒需要搬屋,所以即使樓價有升跌,也不會輕易賣出所住的單位。無形中,樓價升跌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紙上財富,影響不到他們日常生活或買賣樓的決定。

「負擔得起」最為重要

「負擔能力」這個很簡單,就是為了買樓而每月所需的總開支佔家庭總收入的比重。以一般香港人為例,這個比重可達50%,不能不佩服香港人有如此能耐!總開支包括每月樓宇按揭的供款、屋苑管理費、地租和差餉、定期的維修費用等。以上大多都是一個固定數,只有樓宇按揭供款變化較大,尤其是當今利息水平極低,往往令置業者產生錯覺,以為供樓好輕鬆,忽視了供款有機會過重的風險。以下有一個例子︰李先生每月收入40,000元,剛剛買入一個500萬元的單位,向銀行做七成按揭。他選用HIBOR的按揭計劃(H+0.7%),分二十五年攤還。

就以上的例子,若果利息在往後時間不斷上升,李先生的情況將會變得愈來愈危險,雖則低息環境很可能在未來一至兩年持續,但加息4%不是天方夜譚,因為○五至○七年,HIBOR全期處於4至5%的水平,所以一旦環球經濟全面復甦,或通脹大幅上升,大幅加息必然會發生,若果用家入市時只考慮當前的供款負擔,到最後只會大失預算,甚至是因負擔不起而要賣樓離場。

對於不想一世做「房奴」的人,就要為自己設定一個供款的上限,如20%或30%。總之,是一個他們認為舒服的供款水平。

對於用家,買樓決定其實好簡單,「負擔得起」+「供得舒服」就可以了。

讀者如有任何理財置業的疑問希望梁偉民先生解答,歡迎電郵至:property@on.cc

進邦滙理研究部總監 梁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