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QFII難興風作浪 決策何須左搖右擺

小QFII難興風作浪 決策何須左搖右擺

中央為防熱錢湧入內地興風作浪,正從多方面收緊對資本項目監管,離岸人民幣回流免不了受波及,早前吹到熱辣辣的「小型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機制(小QFII),變得推出無期。不過,內地傳媒昨天則指,多家金融機構已把設計方案上報中國證監會,本港財金官員更言之鑿鑿,說小QFII審批相信會加快,似乎又見一線曙光。站在市場發展的角度,有多一條投資渠道應該樂觀其成,卻沒有必要把簡單問題複雜化,否則便是庸人自擾。

小QFII這構思最先提出來的時候,內地有分析員曾形容是激活A股的一道活水,大有南水北調撐市的味道。在人民幣貿易結算火速增長之後,設立資金回流機制,被視為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必要配套,顯然又多了一重意義。那麼加快審批究竟代表甚麼?既然不知道之前有幾慢,也就無法判斷將來變得有幾快,講了等於沒講,意味着中央對小QFII的性質還未有最後定論,決策左搖右擺。

不過,種種迹象顯示,在全力堵截熱錢的大前提下,中央的確多了戒心,正如內地傳媒所說,推出小QFII面對的難題是,如何確保未來回流內地資本市場的資金是「乾淨」的,相信是擔心有違規資金乘機渾水摸魚。本來,規範資金來源、確保有序進出,均無可厚非,但對小QFII也要如此高度戒備,便令人莫名其妙。

首先,市場上流傳有機會獲准經營小QFII的金融機構,清一色屬中資,母公司在內地,在港的只是分支,擔當資產管理平台,其他非中資金融機構看來是無緣染指。既然有資格經營小QFII的全屬「自己友」,而並非人人喊打的國際大鱷,那還要怕甚麼呢?難道真的擔心「籠裏雞作反」,把不乾淨的資金帶進來?這豈不是對內地的監管能力沒有信心?

其次,市場估計小QFII推出初期,額度大概只有一百億元人民幣,相對內地資本市場的規模,真是水滴與大海之比,又如何興風作浪呢?相反,這些資金回流內地,必須經過重重關卡,申報和審批必不可少,投資甚麼也有規限,屆時便可以讓資金流向更透明、更易管理。從市場監管的角度來看,小QFII其實更像是一個被置在陽光下的池子,與防堵熱錢的國策不見得有任何衝突。

其實,更值得市場關心的並非小QFII的推出時間,而是未來的回報是否吸引,能否發展成舉足輕重的投資平台。如果將來只准主要投資於債券,扣除基金認購費及每年的管理費,投資者未必有肉食;如果可以投資A股,觀乎內地公募基金的整體表現,不見得特別出眾,還往往因為追漲殺跌而被迫坐艇。歸根究柢,特區政府希望藉小QFII在人民幣業務方面再下一城,金融機構想多做一點生意也很自然,但對投資者來說,再等等亦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