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9/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借調北水催谷投資 加速做大離岸市場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發表長文,大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及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目標與步驟,洋洋灑灑近萬字,十足一篇金融政策綱領,他也儼如變成特區政府財金官員。人民幣國際化是個大課題,需要多方面配合,當中少不免涉及發展人民幣交易產品和市場,港交所可以從中得到好處,屬於利益持份者,積極參與推動也是無可厚非。

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已具雛形,接下來面對的問題,套用內地的說法就是如何做大做強,如何吸引各界持有及使用人民幣做貿易結算和投資,歸根究柢,就是持有人民幣的「機會成本」有多高。如果沒有充足的投資渠道,便沒有人願意持有太多人民幣;如果境外沒有足夠多的人民幣,投資產品便發展不起來,兩者互相影響,成為市場發展的一道必須突破的瓶頸。

港交所的想法看來是先針對人民幣資金不足的問題,建議先籌措臨時性的「啟動資金」,用以吸引金融機構發展更多投資產品,方法則是促請中央允許境外企業通過貨幣互換協議獲取資金、內地銀行提供離岸人民幣貸款、內地企業對外投資、內地保險及基金把資金調往香港、設立人民幣QDII,以及設立一個境外人民幣資金池,透過這些渠道讓內地資金直接投入香港的投資產品。

換個角度來看,這些構思所反映的現實,正是推動跨境貿易結算及發展離岸中心時所遇到的掣肘。港交所的如意算盤是,當投資產品具備規模效益後,其他已持有或未持有人民幣的投資者便會樂於參與,資金大幅增加,市場也就水到渠成。不過,這些建議涉及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投資收益從哪裏來?正如李小加所說,目前的收益必定是來自內地,所以要有回流機制配合,但內地市場開放程度有多大、進度有多快,至今仍然是未知之數。

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今次打正旗號出謀獻策,可視為思維模式的大逆轉。以往,港交所經常強調本身的角色只是「回應市場需求」;現在則來個一百八十度轉變,帶頭「創造市場需求」。當然,被動地等客找上門才做生意,是比較保險的做法,卻有失先機的危險;主動到外面拉生意,如果成功便可快人一步,卻要承受一定的風險,既要預早投入資源,更不知何時才有收成。

理論上,借北水來做大人民幣離岸中心是講得通的,可是水閘何時開、開多大,並非操諸於香港。以內地發展股指期貨為例,籌備了多年,再進行模擬仿真交易多年,到今年才終於出台,參與的券商差點變成「望夫石」,此或許可作為前車之鑑。不過,港交所似乎已認定香港佔據着特殊戰略位置,預計建議獲接納的機會極高,否則也不會高調出擊,因此值得期待。

Money18 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