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7/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人行長篇大論 意在拒絕升值

市場傳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初開始對中國經濟進行評估,得出的其中一個結論是人民幣匯率「實質上被低估」,估計這份報告將會在短期內發表,向中國施壓迫使人民幣大幅升值。國基會這一舉動,正好解釋了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為何罕有地在不足兩星期內三度發表文章,談論人民幣匯率機制及增加匯率彈性。三篇文章洋洋灑灑,目的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拒絕讓人民幣升值」。

真是無巧不成話,在國基會執行委員會於星期一開會前,人行網頁發表了胡曉煉的第三篇文章。按三篇文章的先後次序,可以歸納出三個要點。首先,更大的匯率彈性可降低龐大的國際收支盈餘,提高貨幣政策獨立性。其次,中國有意公布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的「有效匯率」,淡化兌美元匯率的重要性。第三,增強匯率靈活性可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改善宏觀調控能力,尤其是防範通脹風險。

縱觀這些文章的論述,重點顯然在第三篇,把匯率政策與控制通脹風險掛鈎。按照一般的理解,貨幣升值會變相降低進口貨品價格,是紓緩通脹的方法之一,豈不是預示着人民幣升值?不過,細看之下,胡曉煉把內地通脹風險歸咎於「流動性過剩」,背後原因是升值預期吸引大量熱錢湧入,就算人行加強對沖力度亦徒勞,惟有靈活的匯率機制,才能讓通脹水平維持穩定。

那麼,如何才能達至靈活的匯率機制呢?答案在第二篇文章,就是更多地參考一籃子貨幣來調節匯率。所謂一籃子貨幣,是根據中國對不同國家的貿易額來確定貨幣比重,從中得出一個有效匯率。由於打賭人民幣升值的熱錢,主要押注於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人行強調有效匯率的代表性,美其名是改變市場習慣,實際上是淡化兌美元的升值預期。

當人民幣匯率機制更具彈性,減低受美元匯率變動的影響,升值預期便會降溫,屆時人行才有望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及獨立性。道理很簡單,以爆發金融海嘯前的幾年為例,人行不斷加息、加存款準備金率來收緊銀根,始終敵不過熱錢蜂擁而至帶來的流動性過剩,導致通脹急升,結果是股市、樓市及經濟全面過熱,不但貨幣政策效用受質疑,宏調更被嘲諷為「空調」。

換言之,人行的貨幣政策無法自主運作,宏調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問題主要出在升值預期揮之不去,投機熱錢搞破壞,所以才提出靈活的匯率機制、增強匯率彈性及搬出有效匯率來抗衡,實際上是以退為進,應付國基會及西方國家的壓力,這樣總比硬繃繃「說不」來得高明。由於人民幣的有效匯率在過去半年已升值超過半成,隨着歐元兌美元從谷底回升,人民幣兌美元出現貶值的機會不能抹殺,如不是這樣,又怎能體現真正的匯率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