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7/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正視保薦水準下降 新股上市寧缺毋濫

過去一年,本港的新股市場相當火熱,排隊招股的場面令人目不暇給,集資中心地位看似更加鞏固,其實風光背後有不少陰暗面。證監會在最新公布的《雙重存檔簡訊》中,直言近期上市申請文件的水準下降,特別提醒上市保薦人應透徹了解有意上市的公司的業務運作,以及審慎評估上市文件披露是否足夠。看來本港為保集資中心地位,以及保薦人為保生意,愈來愈像「寧濫毋缺」。

在企業申請上市的過程中,保薦人的角色相當重要,不但是企業與監管機構的橋樑,還要確保企業符合上市規則的要求、帳目及業務資料真實準確。不過,證監會揭示的多宗罪,顯示個別保薦人未盡本分,例如未以專業態度進行盡職審查、提供失實的財務資料、對一些特別行業缺乏相關知識又不聘請顧問提供意見。這些似乎很難以一時疏忽來解釋,反而更像是有意博懵。

個別保薦人的表現有失專業,確實令人失望。他們不但沒有履行新股上市把關人的重任,而且證監會在三年多前才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監管改革,結果仍然無法把問題杜絕。在二○○七年一月開始實施的新制度,引入發牌機制,對擔任保薦人的金融機構施加嚴格規管,要求每宗上市申請必須由主管級職員領導,成效顯然未如人意。

不過,還有一點更加令人不安。在實施新的發牌制度前,市場上原有二百多家上市保薦人,有近七成因為未能符合新監管要求而要退出市場。換言之,留下來繼續從事上市保薦工作的,是汰弱留強之下的強者,無論財務實力、內部監控、專業知識及人力資源方面均有相當水準,理應可達到普羅投資者的合理期望,現實則事與願違。姑勿論那些失職的保薦人是否只屬一小撮,已令人對目前的監管制度信心動搖。

正當監管機構批評保薦人不足之際,新股市場卻變得更加倚重保薦人提供專業及高質素服務。港交所在上月初才向保薦人發出有關首次公開招股程序的修訂指引,希望簡化和加快審批,並坦言日後將更加依賴保薦人把關。一邊是證監會不留情面地批評個別保薦人沒有盡責為市場把關,另一邊則是港交所希望把更多把關工作交給保薦人,這不是很諷刺嗎?究竟這兩家監管機構是否在唱對台戲?

當然,有人會說企業存心造假只是個別案例,防不勝防,但眼見多隻新股上市不久便「走樣」,甚至被勒令停牌和凍結資產,很難說是單一事件,最終蒙受損失的是普羅投資者。證監會曾表示會檢討發牌制度成效,但一直只聞樓梯響,是真的時機未到抑或有心無力呢?保薦人沒有履行專業責任,在實施發牌制度前已時有所聞,現在問題依舊,將來還有甚麼更嚴厲招數對付,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