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改制上市里程悲 內銀仍有一大關

農業銀行順利在滬港掛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至此全部完成改制上市。內地財金官員形容,隨着建、中、工、農行股改圓滿收場,銀行業將進入新階段。四大銀行的改革,涉及架構重組和剝離不良資產,難度之大、成本之高及時間之長,堪稱空前,走到農行上市這個里程碑,過程十分悲壯。不過,內銀是否從此進身真正的現代化銀行,恐怕還有一道大關要過,就是為這兩年的新增貸款善後。

中央決心改革內地銀行體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首先成立三家政策性銀行,接手四大銀行的政策性貸款任務,同時還相應設立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專責剝離數以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計的壞帳。由於四大銀行當時的資本充足率低得驚人,財政部要發行二千七百億元特種國債向銀行注資,人民銀行亦先後為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提供共一萬二千億元再貸款,用來收購銀行不良資產,四大銀行改制的社會成本非常巨大。

雖然中央花大筆金錢,為四大銀行幾十年來的政策性貸款及管理問題埋單,仍然不足以為上市鋪平道路,套用內地專家的說法,就是「上市需要較高的信譽,要得到投資者認可」。結果率先改制的建行及中行,再獲注資共四百五十億美元,並且進行多項改革、提升管治及轉變經營模式等,成為日後工行及農行的先例。這樣似乎仍未夠保險,還要引入境外戰略夥伴來沖喜,可見當年被批評賤賣國有資產,不止是上市定價問題,還有歷史和感情原因。

其實,引入戰略夥伴,有點像美國金融業把次級按揭與優質按揭綑綁出售,爭取高評級的手法。在爆發金融海嘯之後,美歐金融業已變得體無完膚,賺錢能力全被中國的銀行比下去,加上個別內銀的戰略夥伴大難臨頭各自飛,予人的感覺是美歐銀行不外如是,農行上市前甚至表明不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中央對四大銀行已經變得信心十足。

不過,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金融海嘯的源頭是美歐銀行過度槓桿化、貸款氾濫,最後要各地政府以納稅人的錢埋單。是否似曾相識呢?內地四大銀行當年改制,處置壞帳及補充資本,不也是以公帑支付嗎?當然,國有銀行「奉命」提供政策性貸款,壞帳可以歸咎政策所累。現在又是否真的脫胎換骨、不會重蹈美歐銀行業的覆轍呢?

內地銀行決心以市場化經營是毋庸置疑的,但政策包袱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去年超過九萬億元新貸,以及今年目標七萬五千億元新貸,正是政府放水救市的產物。歷史經驗表明,政策性貸款的壞帳率極高,而十年前地方政府的壞帳潮更是前車之鑑。四大銀行改制以來,現在才算遇上真正考驗,如何處置近十七萬億元新貸衍生的問題,將是銀行業進入新階段之前的巨大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