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7/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中美增長齊放慢 救治方法大不同

中美兩個大國的經濟增長開始放緩是不爭的事實。美國聯儲局剛公布的議息會議紀錄披露,今年及明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已被調低,失業率估計會維持在百分之九以上。另一邊廂的中國,第二季經濟只有百分之十點三的增長,較第一季低一點六個百分點,估計還會逐季回落。雖然同樣是增長放緩,卻有悲與喜之別,美國仍要費煞思量救市,中國則應乘機加大調整經濟結構的力度。

中國經濟增長超過百分之十,就算比市場預期稍低,仍然是極高速,試問有多少個國家或地區可如此驕人?如果這樣還要擔心出現第二次「探底」,不但要停止緊縮政策,還要再推刺激經濟措施,未免太誇張了吧!當增長只是稍為放緩,便要求救這救那,反而予人不思進取、貪得無厭的感覺。

相對而言,美國的問題才是生死攸關。雖然白宮口口聲聲說去年推出總額近八千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措施,已創造三百萬個職位,但仍然趕不上職位消失的速度,而且大灑金錢的刺激效用已顯然減弱,這從零售銷售連續兩個月收縮可見一斑。聯儲局把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調低零點二個百分點,估計只有百分之三至三點五,的確是個警號。部分官員更開始討論再印銀紙救市的可能性,因為除了「泵水」之外,別無他法。

美國經濟比預期差,歐洲各國開始緊縮開支削赤,對中國當然有影響,但這些絕非繼續目前的擴張性政策及加碼出招的理由。道理很簡單,由於海外需求增長有限,中國的整體出口可能已經見頂,從進口增幅這個領先指標可以印證,繼續鼓勵企業擴產,豈不是自找麻煩?君不見內地鋼鐵業已在減產、減價自救嗎?另一方面,中國內需市場的擴張亦已遇到瓶頸,約百分之十八的零售增長恐怕是極限,通脹率出乎意料回落是有力證據。當然延續買車及家電補貼之類的優惠政策,不能說完全無用,但消費者總不可能年年換車、換電視吧!

從這個角度來看,內地那些嚷着要再救市的人,根本就是慷他人之慨。此話何解?在過去一年多採用的那種刺激經濟方式已無以為繼,重施故技豈不是浪費金錢?如果真的要推新招,便不應只着眼於GDP,而是從經濟結構入手,改變產業結構,改變消費模式,發掘新增長點而非食老本。例如切實為低收入一群興建廉租房,改善基層的社會保障,透過「轉移支付」釋放新的增長動力。這不但需要各級政府拿出真金白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不會在短期顯現,那些眼中只有GDP的官員願意嗎?

近日中央財金官員異口同聲地說,經濟形勢正朝着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往後要着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及發展方式轉變,似乎間接否定再救市的訴求,是否真的胸有成竹,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