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消除樓市雙斷層居屋非唯一選擇

本港樓價在上季急升超過兩成,明顯與市民的收入增長脫節,「上車難」的問題再次浮現,要求復建居屋的呼聲則愈見響亮。近日,個別發展商及銀行界亦支持復建居屋,認為可以增加住宅供應,令社會更和諧。其實,要解答應否復建居屋這個老問題,需要從樓市兩個「深層次矛盾」入手,分別是「供應斷層」及「置業斷層」,客觀地尋找答案。

樓市已出現供應斷層真是路人皆見,去年的私人住宅落成量只有約七千伙,僅及預期一半,原因毫無疑問是幾年來土地供應嚴重不足。這可追溯至二○○二年宣布永久停建居屋時推出的一籃子穩定樓價措施,包括定期賣地變成勾地、政府出面協調兩鐵一局項目,令土地供應難以滿足需求,最明顯例子便是勾出拍賣的土地數量長期偏低。現時的供應斷層,早在幾年前已經預見得到。

至於置業斷層,也是由供應斷層造成。由於可建住宅數目有限,發展商為保障盈利,只好不斷為樓盤增添附加價值,才可以賣貴一些,在單位數量不變下賺取最大利潤,結果是近年落成的物業「逢盤必豪」,呎價往往貴同區二手樓價幾成或以上,絕非「上車客」能夠負擔。如果說過去還有所謂一手上車盤,現在恐怕只能「望樓興嘆」。

特區政府不知道是出於無知抑或視若無睹,硬是說可供市民置業的選擇還有很多,例如新界二手樓的呎價仍在可負擔水平,不愁上車無門云云。當然,一些中小型住宅的樓價的確仍未像豪宅般狂升,問題是這些業主也要有能力換樓,才能把單位騰出來供別人上車,面對樓價大幅攀升,換樓真是談何容易。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提出活化居屋二手市場,認為可增加中低價住宅供應,亦將面對相同問題。如要令置業階梯暢順,必須有「增量」,即新供應。如果只在市場的既有供應即「存量」上打主意,等於塘水滾塘魚。

歸根究柢,復建居屋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實質意義在於增加私人住宅土地供應,以及增加平實一點、價錢相宜一點的中小型住宅供應,目的是填補供應斷層及置業斷層。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政府願意推出更多土地,平衡各類住宅供應,滿足市民需求;而發展商又願意重投上車物業的市場,屆時又是否必須復建居屋才能達到目標呢?

當然,居屋一旦復建,必定有人歡喜有人愁,市場亦毋須視此為洪水猛獸。雖然居屋計劃早在二○○二年已叫停,但超過一萬六千個剩餘居屋單位在二○○七年起分期復售,至今賣出一萬二千多個,期間與私人住宅市場各有客源,大體相安無事,所以有限度提供居屋應不致擾亂市場,但前提是市場能自行解決的,便毋須多此一舉,否則一旦環境逆轉,又要重蹈當年叫停的覆轍,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