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歐債危機檢驗監管改革決心

在金融海嘯爆發後,七大工業國集團(G7)影響力大不如前,但這個陣營畢竟還是反映着發達國的取態。在上周末結束的七國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明顯很低調,會議兩大主題分別是如何退市及金融監管改革。海嘯源頭毫無疑問在歐美,市場回穩後,美、英及一些歐洲政要大聲疾呼限制市場冒險,嚴肅處理貪婪的銀行家。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檢驗監管改革決心的良機。

上星期,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的國債市場風起雲湧,拖累全球爆發小股災,投資者形容是「雷曼倒閉」翻版,隨着美股收市回穩,市場恐慌才暫時緩和。其實,幾個歐洲國家的債務危機,與雷曼倒閉前的情況確實有相似之處。雷曼是信貸違約掉期市場的大莊家,為大量美國次按資產提供擔保,破產後引發金融海嘯;另一個大莊家美國國際集團(AIG)也陷入破產邊緣,迫使美國政府出手打救。監管機構是否已吸取教訓,從歐洲國債的信貸違約掉期市場入手觀察是適合不過。

希臘等三個歐洲國家的國債違約掉期費用,上星期均急升至新高水平,甚至比一般企業還要高,意味着市場擔心這些國家比企業更容易賴債,故收取更高的保費。市場的積極參與者不外乎幾類。其一是債主,擔心血本無歸惟有花錢買個保障,是真正的利益相關人;其次是對沖基金,他們未必是債主,只是利用市場悲觀情緒圖利;最後是出售信貸違約掉期的金融機構或莊家,眼見勢色不對,自己也要買一份來自保,分散風險。

當然,有人投保便需要有人承保,交易才能成事。上星期,上述歐洲國家的信貸違約掉期費用不但曾見新高,交投亦不尋常地活躍,以希臘為例,交投達到七百六十億美元。究竟這些新的掉期合約是由誰買入呢?是為了對沖手上的債券,抑或純粹投機?此外,是甚麼金融機構承接這些新合約呢?風險會否過度集中以及有否做足風險管理呢?

信貸違約掉期就如保險一樣,在正常市況時可拉上補下,可是,當整個市場變成單邊市,全部押注同一方向,並且真的出現違約事件,屆時未必全部賠得起,莊家本身也會陷入險境,雷曼及AIG是前車之鑑,引發的骨牌效應足以拖垮整個金融體系。因此,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的確有雷曼事件的影子,如果風險失控,金融海嘯再現不足為奇。

雷曼爆煲後,監管機構才驚覺全球的信貸違約掉期市場規模竟然超過六十萬億美元,而AIG則因為錯誤計算風險以致濫售掉期合約,結果資不抵債。英國率先提出徵重稅來遏止銀行家瘋狂冒險,美國揚言禁止金融機構從事與身份不符的投機炒作,成為規管改革的新方向。講就天下無敵,做起來會否有心無力,在這場歐洲債務危機中,應可看清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