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內企資金滯港 資產泡沫更危

金管局總裁在去年十一月曾透露,自金融海嘯以來,湧入香港的熱錢超過六千億元,形容情況「前所未見、聞所未聞」,令人擔心「泡沫危機」一觸即發。不過,情況到了昨天出現戲劇性發展,在流入的六千四百億元之中,原來有近一半是內地企業在港發新股、配股或供股籌得的資金,一直未兌換成外幣調走。言下之意,這些都是「正當人家」,並非甚麼熱錢,本港只是面對泡沫風險,未爆發泡沫危機,明顯想為過往的「危言」降溫,轉移視線。

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之前一直說,流入香港的資金當中,有四千多億元進入股市,主要是參與公開招股、配股及供股等「正常活動」,像昨天說得這樣仔細還是頭一次。去年內地企業在港的各類集資活動,涉及約三千四百億元,與相關資金流入的規模脗合,既然名花有主,自然談不上投機炒作。這便惹來另一個疑問,內地企業勞師動眾在港集資,為何大筆資金賴着不走呢?

企業集資理應有指定用途,如果業務在內地,盡快把其調回亦屬正常,否則便不能應付業務所需。所以這或許不是企業本身的決定,而是形勢所逼。如果事實如此,有理由相信是源於內地的外匯管理政策實行嚴進寬出。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期多次高調表明嚴防熱錢流入,內地媒體更引述消息指,外匯局已充分掌握一些本港上市公司如何輸入熱錢,在時間上與大量內地企業資金滯港不謀而合。

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因為外匯政策所限,無法把資金調回,過去亦有發生。去年中國中鐵公布業績時,披露一筆匯兌虧損,原因是沒有外匯局批文,未能把發行H股所得的一百億元資金調回內地。現在內地面對流動性過剩,中央千方百計緊縮信貸,又要嚴防熱錢流入炒股炒樓,關起大門絕不出奇。但這樣做無疑是把風險轉嫁給境外上市公司,輕則是人民幣升值時蒙受匯兌損失,重則周轉不靈。

上市公司幾千億資金滯留在銀行體系,對香港是利害參半。這些「熱錢」是否真的完全按兵不動,外界不得而知;而且,就算沒有直接參與炒作,也間接增加泡沫風險,因為銀行水浸造成超低息環境,同樣助長炒風。金管局總裁曾說過,零息是對老實儲蓄者的懲罰,對冒險投資者的獎勵,結果令香港面對前所未見的泡沫風險。

姑勿論甚麼原因,熱錢之中有一半是等候調回內地的企業資金,將會令泡沫風險變得更加複雜及棘手。資金何時流走,不但要看各地的退市進度,還要看內地外匯政策的變化,毋須等到退市亦可在短時間內走清光,利率即時抽升,但時間更難掌握。特區政府財金官員以為是替泡沫言論降溫,反而敲響另一警號。香港替內地「擋災」似乎是作為集資中心的售後服務及必須承擔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