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縱有遠大目標 恐防孤掌難鳴

港交所從二○○○年至今,先後推出三份「策略計劃」,明年將有新一份計劃出台,適逢港交所行政總裁在一月換人,由候任行政總裁李小加坐正,新的三年計劃可說是他初試啼聲之作。李小加的「賣點」是有內地背景,又有國際投行經驗,據悉會比以往更多着墨海外發展及利用中國機遇。究竟有何新猷,不妨拭目以待。

港交所之前兩份三年計劃,均是現任行政總裁周文耀炮製。二○○四至○六年度的目標,是要為香港及內地營運一個世界級證券及衍生產品市場;至於二○○七至○九年度的目標,進一步提出要成為一個專注香港、內地以至亞洲的證券及衍生產品主要國際市場,因此未來把目標放得更遠是順理成章之舉,切合後海嘯時代的危與機。

在金融海嘯後,國際市場有幾個明顯變化。首先,內地加速推動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交易所設立國際板如箭在弦。其次,國際交易所藉購併來壯大版圖已經少有人提及,市場回到直接競爭的局面。第三,另類交易平台,例如由投資銀行經營的「黑池」加速發展,蠶食傳統交易所的市場。第四,被視為海嘯元兇的場外交易衍生工具,被納入傳統交易所的呼聲甚高。

周文耀任內已為拓展國際市場、吸引海外企業做了不少工作,把多個海外司法管轄區納入認可範圍,在這些地區註冊的企業可以來港上市。此外,又推出香港預託證券,吸引外國企業作第二上市,可惜成績不顯著。其實,各地投資者多會投資於自己熟悉的股票,香港也不例外,要打破這慣性本來就不容易。最近有英國上市公司以介紹形式在主板掛牌時股價大幅波動,以及俄企遲遲未能通過上市聆訊,恐怕只會令投資者更加迴避,如何打破常規開拓新市場,的確要考功夫。

不過,相比開拓國際市場,來自內地的競爭更加迫在眉睫。內地股市加快國際化,開宗明義要吸納國際大企業到上海掛牌,肯定會分薄香港的上市資源。另一方面,在人民幣未實現自由兌換下,香港要搶先分一杯羹、推出人民幣交易產品,更多是政治問題,看來遙遙無期。李小加具有內地背景,能否以他的人脈打破悶局呢?

還有約一個月便離任的周文耀,早前在一個演講中不乏「臨別贈言」,直指香港無條件發展商品期貨,永遠難與芝加哥及上海競爭,特區政府點名要發展的眾多新產品「說易行難」,道出了港交所的局限。正如他所說,香港金融業需要一個長遠改革的藍圖,不能各自為政,大有孤掌難鳴的感慨。長此下去,恐怕三年過後又是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