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減排交易潛力大 香港未打先認輸

如何應付全球氣候暖化一向有極大爭議,今日更會進入高潮,各國代表雲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出席聯合國氣候會議,試圖為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制訂一個可持續及有約束力的國際框架。在這次氣候峰會召開前,外界對能否達成協議不抱太大期望,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減少排放溫室氣體是勢在必行,而為了平衡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責任,將會衍生大量商機,其中之一便是碳排放權交易,可惜香港又一次擦身而過。

首先交代一下背景,各國代表在二○○七年底同意,用兩年時間尋找方法,制訂一份範圍更廣、力度更大的全球減排協議,取代即將期滿的《京都議定書》。根據一九九七年達成的《京都議定書》,締約國均有一個配額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無法達標,可以在市場購買其他國家剩餘的配額,是碳排放權交易的由來。這樣既可實現整體性減排,又能藉着金錢誘因促使發展中國家減少污染,在歐洲及印度造就了活躍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雖然今次氣候峰會存在頗多分歧,尤其是減排責任的承擔與分配,更是爭拗不斷,但隨着中國及美國先後宣布本身的減排目標,似乎仍有一線希望。無論峰會能否達成一份整體性協議,發達國家大幅削減排放量是免不了,同時亦會投入更多資源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減排,排放權交易肯定有增無減。目前歐洲一年的交易價值近六萬億港元,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國,更是明日之星。

今年六月底,港交所曾經發出諮詢文件,研究在香港推出核證減排期貨的可行性,據悉結論是「無得做」。坦白說,這個結論絕不令人意外,因為整份諮詢文件早已充斥着悲觀論調,例如缺乏市場參與者、內地無意開放碳排放權交易等。

港交所行政總裁周文耀早前提到,本港不容易發展碳期權市場,原因是未有監管規例配合。事實上,交易平台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而已,還需要很多配套,例如由誰負責核實排放權是否符合聯合國標準?哪些企業有資格參與?交易中介人如何監管?顯然不是港交所能獨力解決。

在國際金融市場,碳排放權交易被形容為比石油及黃金更具潛力,香港自詡是國際金融中心,理論上不應缺席。開拓一個全新市場,必須由特區政府帶頭推動,才能掃除障礙,但特區政府只會喊口號,再美其名由市場主導,商業機構在商言商,自然不願做開荒牛,結果是未打先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