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市場改革無寸進 皆因政府得把口

在全球金融市場,大部分交易其實是透過「場外」進行,不經正規的交易所。「場外交易」好處是靈活方便,透明度卻甚低,一場金融海嘯令外界驚覺場外交易的規模原來超乎想像,引發的系統性風險足以拖垮經濟。國際正醞釀把場外交易的衍生工具納入規管,實行中央結算,香港亦有意朝這個方向發展。可惜,政府推行改革的力度與決心向來不足,今次恐怕又是得把口!

場外交易以衍生工具為主,參與者多是金融機構及投資大戶,但缺乏監管,難以從宏觀層面控制規模及風險,以全球的信貸違約掉期為例,在高峰時期,規模超過六十萬億美元。一些做莊家的金融機構,因而累積了大量風險,遇上市況逆轉便無法完成交收,交易對手違約引發骨牌效應,觸發金融海嘯,中央結算的要求由此而來。

據銀行界指出,本港一些標準化的衍生工具合約,例如外幣掉期、利率掉期、信貸違約掉期,均有條件進行中央結算。由於港交所有運作良好的結算系統,處理「對手風險」經驗豐富,由港交所負責集中結算,似乎順理成章。不過,針對場外市場做如此重大的改革,需要改變監管架構,還要修改法例和規則,又要港交所願意,背後需要有強大推動力,否則難以實行。

可惜,香港的市場改革步伐一直緩慢,很多改革措施講了多年還是原地踏步,更遑論改革場外交易的特大工程。港交所行政總裁周文耀上周末在一個論壇上,直指很多改革進展緩慢,甚至落後於內地,證券無紙化便是其中一例。由於金融市場近年爭拗多,既得利益團體常令新政策難以落實,他坦言如再不改善,香港會被對手超前。

場外交易納入中央結算,面對的爭拗和既得利益,不會比其他市場改革為少。參考外國情況,金融機構一般不願意把交易納入監管,除了擔心生意被搶之外,也不願意向外披露本身的持倉。另一方面,交易所的系統能否承接大量新交易,保證金和補倉安排都有爭拗。如果沒有政府大力介入,單靠金融機構自發,成事機會微乎其微。

香港的市場改革一直緩慢,癥結是政府一向沒有承擔,說要由市場推動,商業機構自然以本身利益為先,既得利益團體各自為政,結果是毫無寸進,場外衍生工具納入中央結算,命運恐怕一樣。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曾被問及政府希望把哪些產品納入場內交易時,他的即時反應竟然是「這不是政府要求做的事……交易所可以考慮這方面的業務。」正所謂見微知著,官員如此卸膊,香港想不被對手超前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