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港發人民幣國債 為誰辛苦為誰忙

內地財政部及香港特區政府昨天聯合宣布,將於本月底在港發行六十億元的人民幣國債,是首次在「境外」發行同類國債。雖然針對同一件事,但雙方的行文用字卻有明顯分別。財政部明言發債是對香港的支持,同時亦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區域化,提高人民幣國際地位。至於特區政府,只是集中說香港如何得益,可以鞏固金融中心地位等,刻意避重就輕。

其實,要評估首次來港發國債的意義,以及對香港起到甚麼作用,並不是看誰拔得頭籌這些表面象徵,必須從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入手。金融海嘯無疑令中央有危機感,決定全面加速人民幣國際化,並且選擇了兩條路線並進,其一是在國際政經合作層次,例如首次以人民幣認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債券;其二是在貿易層次,例如推動以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結算,今次發債正是這個層次的另一招。

中央今年大灑金錢刺激經濟,財赤估計將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但以內地債市的胃口,要應付肯定綽綽有餘。因此,來港發國債毫無疑問是為了人民幣國際化。短期而言,可以增加債券品種,吸納那些游離在境外的人民幣,配合貿易結算的需要,為那些持有人民幣的貿易商提供資金調度工具。長遠而言,透過發行不同年期的國債,建立一條完整的孳息曲線,有利拓展借貸及債券交易,提高使用人民幣的吸引力。

不過,理想歸理想,現實是另一回事,推出時聲勢浩大的人民幣貿易結算,僅僅兩個月便門庭冷落。國際化不是一蹴而就,無論把前景說得如何美好,人民幣國債到頭來可能只是銀行存戶及金融機構在存款以外的另一選擇而已,買入之後持有至到期。至於其他功能,例如作為境外人民幣回流的渠道、發展人民幣離岸債市,以及作為開放資本帳的窗口,要視乎國際化的進展,在未來一段長時間恐怕難以實現。

事實上,內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是有兩手準備。在香港搞離岸市場是其一,以上海作為在岸市場是其二,如果香港無法吸引足夠的人民幣應用,上海卻讓外資趨之若鶩,那麼誰能脫穎而出已不用多說。至此,不難明白為何特區政府近乎隻字不提人民幣國際化這個大前提,只是一味說這是中央給予支持,刻意淡化背後的挑戰,如果不是缺乏危機感,便是取巧。

市場估計內地今年可能要發行過萬億元人民幣的國債,在港發債的規模實在微不足道,姿勢多於實際。從正面看,等於還有很大的發債空間,但這需要中央「不斷支持」,香港的角色非常被動。所以,特區政府毋須誇大發債的意義,說這是里程碑,請先看清前面是否有路可行。今次發債選擇在「十.一」前夕,金額似乎亦是配合「六十周年」這個日子,說不定是獨特時空的一次獨特活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