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揭開G20勾心鬥角真面目

在倫敦舉行的G20財長會議落幕,就着全球經濟及金融監管發表兩份聲明,流於空喊口號,要留待月底的峰會定奪。這個結果本來是意料之中,空手而回並非因為議題特別棘手,而是各成員國都有自己的盤算,不輕易妥協。具體成果欠奉,顯示G20勾心鬥角的真面目,在後海嘯時代爭奪經濟及金融話事權。

今次財長會議其中一項重要議題,是改革金融監管。以德國及法國為首的歐盟率先統一立場,贊成限制金融機構的薪酬及花紅,以及徵收類似暴利稅的新稅。德法雖然有備而來,卻冷不防美國財長蓋特納突然拋出一個八點方案,提議調高金融機構的資本水平,又要求銀行如要把貸款資產打包出售,至少要保留一部分,至於限制薪酬及花紅則着墨不多。

兩套方案都是打着防止金融海嘯重演的旗號,目的卻大不相同。在今次危機中,美資金融機構的財務槓桿最高,透過把大量有毒資產打包出售,賺得盆滿缽滿。如果只是提高資本水平,出售貸款資產這種帳外經營仍可繼續,對美資最有利。相反,歐洲銀行業比美國同業較少採用複雜的結構工具來粉飾資本,一旦提高資本要求,將會影響借貸,降低其競爭力。雖然歐美提出的方案並非無的放矢,但規管的對象顯然是競爭對手而非自己人,難怪各說各話。

至於另一個重頭戲,毫無疑問是如何退市。環球經濟已經開始復甦,但誰也不能保證會否再生意外,靜觀其變本來無可厚非。事實上,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以及九十年代的日本,便因為過早退市令經濟再陷困境。不過,G20成員國並非全部無意退市,例如德國便多次表示有意收手。現在的問題是無人願意先行,除非全球同步,否則必定是「行先死先」。

原因很簡單。退市並非僅是不再加碼刺激經濟,還要把之前推出的措施收回,涉及削減政府開支、把「國有化」的金融機構出售,甚至以加稅來填補財政赤字。很明顯,繼續目前的寬鬆財政政策,財赤及政府負債都會繼續攀升,遲早引發全球通脹,那些負債相對較低的國家,自然希望盡早退市,以免受池魚之殃,可是削減開支會影響投資,加稅則衝擊消費,誰願意獨自冒險呢?與其說全球需要共同進退,不如說各國都想別人先行,便可坐享其成。

上次G20峰會是在四月份召開,當時經濟正處於危險期,自然是以救市為先。現在形勢已經穩定,各國又開始精打細算起來,以本身的利益為先,不願為他人作嫁衣。如果在九月底召開的峰會,無法就幾項重要議題妥協,相信最高興的必定是金融機構,因為一切又可以回到從前。此外,投資市場也會歡迎推遲退市,始終有錢才有炒作。至於將來會否演變成另一個資產泡沫,已是後話。

投資要精明 助你成為投資達人
詳情瀏覽on.cc《精明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