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銀行業靠炒維生能玩多久

在本港上市的兩家國際級銀行滙豐及渣打先後公布業績,盈利均勝過預期。同時公布業績的國際級銀行還有英國的巴克萊及瑞士銀行,表現卻南轅北轍,前者錄得盈利,後者則繼續見紅。如果再加上早前已公布季度業績的華爾街金融機構,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銀行業已擺脫金融海嘯的危機,就算未能恢復盈利,至少亦沒有倒閉的風險。不過,金融海嘯對銀行業的影響非常深遠,盈利模式已出現深刻變化,市場更是分道揚鑣。

綜觀各家銀行的業績,主要盈利來源非常一致,都是靠炒維生。華爾街大行固然如此,就連大型商業銀行亦離不開這條路。滙控盈利的最大功臣是旗下投資銀行部門,渣打又何嘗不是呢?至於早一天公布業績的巴克萊則更明顯,有三分之一的盈利是來自收購雷曼兄弟的業務。

相反,傳統零售銀行業務依然未見起色,來自消費、按揭及商業貸款的撥備,繼續成為拖累業績的大包袱。從各家銀行的業績可見,壞帳撥備並沒有顯著減少,甚至還在增加,顯示環球經濟衰退對銀行業的影響遠未消除,貸款質素在未來一段時間仍有可能惡化,就算經濟真的開始復甦,相信還需要多年時間才能放下這些包袱。

銀行業績好壞有別,反映整個行業已分道揚鑣,需要政府救助的銀行表現明顯給比下去。那些所謂的獲救銀行,主要精力均花在重組架構及出售資產上,好像瑞士銀行便因為裁員等重組開支,嚴重拖累盈利表現。在政府的間接或直接控制下,這些銀行恐怕難以像其他狀況良好的同業,能放膽增加風險投資,投資收入自然相形見絀。以往,有意見認為政府出手挽救銀行業,會製造不公平競爭,令拒絕政府擔保的銀行處於不利位置,事實卻是獲救的銀行才真正處於劣勢,被綁手綁腳,真是十分諷刺。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發展方向是,專注新興市場的銀行有較好表現,倚重歐美市場的,則繼續受大額壞帳撥備困擾。箇中原因不難理解,歐美是金融海嘯的重災區,未知何時才能復原,而新興市場所受的影響相對較低,投資市場及資產價格均率先回升,能夠為銀行旗下的投資業務帶來更多商機,壞帳撥備相對較少。難怪那些保持着「自由身」的國際級銀行,紛紛表態要加碼投資新興市場,並且配股集資籌集收購的彈藥。

投資業務及進軍新興市場,已成為銀行業的救命靈丹,但背後亦潛藏風險。由於多家大型投資銀行在海嘯中倒下,獲政府打救的銀行被迫收縮業務,在競爭減少之餘,投資市場又出乎意料的暢旺,投資收益的確可觀。不過,投資市場的本質正是難以準確預測的,來自這方面的收入同樣變化莫測,將會令銀行業的盈利變得非常波動。至於收購新興市場的業務或資產,令人聯想起在金融海嘯前,歐洲出現的金融業購併狂潮,成為拖垮一些百年金融老店的禍首。外資紛紛爭着收購,隨時有買貴貨的可能,而資金不斷湧入,把資產價格推高,對新興市場的經濟也是弊多於利。由此可見,銀行業已走過最壞時刻是不爭的事實,但何時才完全恢復正常,則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