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政府發債頂硬上 散戶無緣有蹺蹊

香港特區政府發債即將進入實戰階段,市場消息指出,首批政府債券最快在九月推出,為未來數年的千億元發債大計揭開序幕。不過,第一批政府債券的發行對象,只針對機構投資者,散戶暫時無緣認購,甚至連何時才推出零售政府債券,仍是未知之數。這個安排與財金官員早前的說法有頗大差異,如果屬實,顯示政府講一套做一套,將會令不少零售債券投資者感到失望。

機構投資者對政府債券感興趣是自然不過的事。很多債券基金、退休基金、大企業,甚至官方的外匯儲備投資組合中,必定有債券,而且比例甚高。雖然目前環球利率處於極低水平,香港更因為熱錢充斥,銀行同業拆息低至似有若無,但機構投資者基於投資組合的需要,對屬於高評級的優質債券還是有需求,相信就算債券利率再低亦會購買。所以,很多機構投資者希望特區政府盡快推出政府債券,一點也不令人意外,故不愁沒有市場。

另一方面,暫時不推出零售政府債券的原因,據說同樣與利率有關,原因是目前市場利率偏低,散戶對購買政府債券的興趣不大,只好等待適當時機才推出。這個說法似乎有點自相矛盾,機構投資者不認為債券利率欠吸引,而且採取投標方式認購,最終的利率可能會更低,相信反應仍會踴躍。那麼,現在為何便一口咬定散戶全無興趣呢?事實上,目前本港銀行的存款利息有等於無,買債券收息總比存錢在銀行吸引。

當然,批發及零售屬於兩個不同層面,政府只選擇照顧機構投資者,可能是出於成本考慮。大戶必定是大手筆認購,可以減省大量行政成本,對利息收入的影響較小。相反,向散戶發債,需要一個銷售網絡,安排銀行及證券行參與分銷;再者,零售層面有較多銷售文件,又要為散戶作風險評估,涉及較高成本。由於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成本最終還是要債券投資者找數。散戶認購額相對較低,成本卻不減,令回報更低,自然不吸引。

由此可見,打擊散戶認購意欲的原因,不應全歸咎利率偏低,反而是零售機制根本就是對散戶不利。由於全球主要央行已紛紛表態,在未來一段長時間不會加息,意味着利率將長期處於低水平,就算債券利率再低,相信也不會低過存款利率。可惜散戶無權選擇,要不是把錢白白放在銀行,要不就是拿來炒樓炒股,對他們並不公平。

在低息環境下,無論向大戶或散戶發債,理論上對發債體最有利,市場利率低,投資者要求的回報自然不會高,可用較低的成本籌集資金。不過,香港的官債卻例外,因為發債所得的資金並無特別用途,只是歸入金管局管理的外匯基金一併投資,將來靠投資回報來還本付息,投資甚麼資產十分關鍵。正如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公布外匯基金上半年表現時指出,下半年的投資環境不明朗。發債所得拿來買股票固然風高浪急,買美國國債亦有機會蝕錢,政府隨時要倒貼。由於財金官員已誇下海口,現在惟有頂硬上,把散戶拒諸門外,說不定是涉及政府失預算,只好找個理由說散戶不感興趣,目的是降低發債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