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商品此路不通 退守金融期貨

倫敦及紐約兩大國際金融中心,都擁有成熟的商品期貨市場,香港要鞏固本身的地位,是否也要發展商品期貨交易呢?特區政府顯然是抱着這種想法,去年高調成立的商品交易所,便得到官方支持及祝福,可惜在過去一年,商品期貨的進展不但雷大雨小,還差點被市場遺忘。最新的發展是商交所有意先推出黃金期貨,而不是之前提出作為主打產品的燃料油期貨,顯見商交所舉步維艱。

商交所的目光毫無疑問是投向內地,為內地市場服務,可惜中央並不領情。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在當地一個衍生產品市場論壇上明言,石油期貨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內容,上海期交所將有序推出原油及汽柴油等能源期貨,目標是形成亞太地區的基準價格。很明顯,中央無意把石油及其他重要商品期貨假手於人,選擇讓上海發展。

商交所在成立之初,曾表明優先發展石油期貨,現在卻改弦易轍,早知大事不妙。從港交所早前推出的黃金期貨可見,產品交投淡靜,商交所竟然還要加入爭奪有限的市場,似乎只是為搞而搞,證明自己仍然存在。不過,上海清楚定出發展石油期貨的策略和目標,亦非壞事,至少可讓特區政府及商交所知道此路不通,及早釐清未來發展方向。

商品期貨的功能不外乎兩方面,其一是用來管理風險,鎖定未來的產品價格;其二是作為一種投機方式,對賭價格漲跌。無論是哪一種功能,都必須有足夠的用家支持,才能發展起來。香港既沒有天然資源或商品出產,又不是工業生產基地,本身的市場需求極之有限。因此,商品期貨市場的服務對象,自然是內地的企業及國際投資者,市場能否發展起來,始終要看中央的意願。

過去幾年,國際市場吹捧所謂的中國需求,刺激石油、金屬及農產品價格大幅上升,加重內地工商業的經營成本,要求奪回商品定價權的呼聲甚囂塵上。不知特區政府是否因而受到啟發,提出大搞商品期貨,可惜沒有摸清底細。究竟是一廂情願抑或未經深思熟慮呢?由於資金不能自由進出內地,對市場參與者的限制不少;重要的商品例如石油及石化市場,是由幾家國有企業控制,價格由官方決定,對期貨又能有多少需求呢?

上海要做國際金融中心,自然不能缺少商品期貨,既然政策清晰,香港無可避免要重新定位,藉市場力量來分工。由於期貨產品必須建基於現貨市場之上,香港又缺乏具規模的商品現貨需求,看來暫時只能退回老本行,即是發展更多金融期貨產品,實行自我分工。在金融海嘯之後,很多場外衍生工具將會被納入規管,要以標準合約交易,並且採取集中結算,這方面應有一定的發展潛力。至於以服務內地為主的商品期貨,相信要待內地改變政策,市場進一步開放之後,才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