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台灣這次大選,兩岸有學者認為,它反映了台灣民眾對馬英九政府和國民黨施政的不滿,選民看重的還是經濟因素,兩岸關係佔的比例很低,也即馬英九團隊和國民黨處理經濟民生的政績不佳讓選民對國民黨失望,從而把選票給了民進黨和蔡英文。這種觀點有意無意地要降低兩岸關係在大選中的重要性。

事實上,此說是不準確的。可以說,是次大選也可看作島內民眾對兩岸關係的一次投票,結果顯示他們對目前的兩岸關係不滿,實際上是對兩岸關係的不信任。如何來理解這一點?首先,不管馬英九政府和國民黨施政如何糟糕,但起碼在改善兩岸關係上,要好於民進黨和陳水扁時期,沒有兩岸關係的大幅改善,恐怕台灣的處境和經濟民生會比現在艱難得多,但是多數選民並不由此感激馬英九政府和國民黨。

其次,大陸放寬對台灣的旅遊限制以及經濟惠台措施,多少也使台灣一般百姓獲益,包括綠營基本盤的台南選民,也從大陸的農漁業惠台政策中受益。但在這次大選,國民黨不僅全失台南,就是濁水溪以北的原來國民黨的地盤也首次敗於民進黨。

第三,在大選前的候選人經濟政策辯論中,蔡英文被朱立倫打得一敗塗地,以致辯論會結束後民調顯示其支持率明顯下降。然而,大選結果卻是前者完勝後者,說明選民並不只關注經濟。

第四,綠營選後估計,選戰前夕發生的台灣歌星周子瑜含淚道歉事件給蔡英文一百萬張選票。雖然包括馬英九、朱立倫在內,台灣朝野領導人和政黨都同聲支持周子瑜,但倘若民進黨的估算是準確的,那最好不過地說明,選民並非不看重兩岸關係。換言之,兩岸關係和大陸的對台政策在島內選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身份認同 難以改變

表面看來,這種重要作用在此次大選中沒有以一種很明顯的形式表現出來,但實際上它潛藏於、內化於島內選民的心裏。也就是說,由李登輝開啟的「去中國化」,經過陳水扁政府八年不遺餘力的推行各種台獨路線,再在馬英九時期民進黨的操弄,到這次大選已經完成了質的轉變,對多數島內選民尤其是年輕選民來說,自己是台灣人是不言而喻、毋須討論的。無論大陸給了台灣多少好處,這種身份認同是不可能改變的,「時代力量」的崛起就是最佳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