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將於十一月舉行,在很多中國人看來,不同的候選人當選美國總統,可能會執行不同的對華政策,但美國主流輿論和權威專家的直言警告,卻擊破了這種一廂情願的幻想。據分析,不管誰當選美國總統,都將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立場。這些言論聽起來很刺耳,卻道破實情,點出中美關係的發展趨勢,也使很多中國人從夢中驚醒,中美關係絕不會像兩國領導人會面時所描述的那樣美好。

遏華基調不會改變

美國總統是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坐莊,在中國國內一直有一種觀點,就是將中美關係的好壞與某個黨派連在一起,認為民主黨比共和黨對華好一些,因為共和黨保守色彩濃厚,對外政策更加強硬。乍一看,這種看法似乎有些道理,但稍加琢磨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區別主要在國內政策,在對華政策方面,兩黨根本上是一致的。

遏制與接觸是冷戰後美國確定的對華政策基調,這種基調未來也不會發生變化。遏制是目標,接觸是手段。具體而言,遏制是為了防止中國崛起成為美國霸權的威脅,不論中國如何解釋自己不會稱霸,美國都認為中國是美國霸權的最大威脅,採用一切手段遏制中國是美國既定不變的目標。但在具體手段上,美國採取了和對付前蘇聯不同的手法,並不排斥與中國進行接觸,尤其是不拒絕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美國可以獲得巨大利益;其次是美國可以通過接觸施展一些遏制手段,而且這些手段更加隱蔽,不易覺察。對美國來說,與赤裸裸的軍事圍堵和軍備競賽等手段相比,通過金融控制、經濟施壓、文化滲透等手段,成本更小,收穫更大,而且更具欺騙性,以至於很多人還認為中美已經相互依賴,不可能再發生衝突和對抗。

在接觸中遏制,通過接觸而遏制,過去幾年如此,未來同樣如此。當接觸多一些的時候,是美國有求於中國的時候,也是被很多中國人認為對華友好的時候。當遏制多一些的時候,就是美國認為需要下狠手的時候。未來幾年,已經到了中國崛起的關鍵時期,就是美國認為需要下狠手的時候,因此,不論誰當選美國總統,對中國只會更加強硬。

六十多年前,毛澤東曾號召中共對美國要丟掉幻想,準備鬥爭。這句話今天同樣適用,不過鬥爭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