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二○一五年度惡詞出爐,「好人」一詞雀屏中選。「好人」是從六百六十九個備選詞彙中「脫穎而出」,主要因難民問題爆發而走紅,也折射出德國國民對總理默克爾的不滿。

自從土耳其開放邊境之後,去年湧入德國的難民超過百萬。德國民眾對難民的態度各異,一些歡迎難民的德國人志願去火車站迎接,並送上水和食物;而一些反對難民的德國人則以遊行示威、襲擊難民營等方式表達不滿。那些對難民友好的德國人,被一些人罵作「好人」或者「好市民」,主張對難民開放大門的默克爾更成為眾矢之的,尤其是科隆大規模性侵案曝光後,德國民眾對政府的批評更日益激烈,千人性侵、警察無力、集體反難民情緒等一系列觸目驚心的新聞層出不窮。

德國公共廣播聯盟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六成一德國民眾要求聯邦政府限制難民數量,還有五成七的德國民眾希望政府重新進行邊境管制。德國右翼勢力再次向默克爾公開叫板,要求「必須對不符合申請標準的難民說不」。他們認為,這與種族歧視無關,政府不能再以犧牲本國大眾自由和安全為代價去接受他國難民。

難民問題持續發酵,嚴重打擊默克爾的聲望。為了處置科隆性侵案,默克爾不得不放棄參與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事實上,如果此案得不到妥善處理,難民危機將演變成默克爾的政治危機,其競選連任的計劃恐怕都要泡湯。

科隆性侵 政治危機

對於默克爾而言,難民問題頗為棘手。一方面,人口迅速老齡化的現狀,致使德國不得不吸引移民緩解勞動人口急劇下降。另一方面,從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層面上,出於對眾生平等、保護人權的信仰和法治國家理所應當承擔的責任感,德國既無法遣返難民,也很難對政治避難說不,否則將失去道德高地,政治上的損失更大。

然而,難民大批到來,不斷衝擊德國的承受能力,住房、醫療、教育資源短缺和失業率不斷上升、治安惡化,都讓德國民眾深感不安。而那些難民由於語言、宗教、文化等因素,難以融入主流社會,難免飽受歧視,與德國國民的衝突不可避免,科隆性侵案只不過是冰山之一角。

自古好人難做,在人權價值觀和民意的拉扯之下,默克爾陷入了兩難境地,能否化險為夷,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