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四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和二版頭條刊登了「權威人士」的獨家專訪,七問最近火熱的「供給側」改革,為新一年的經濟方向定調。奈何當天的股市竟以跌停收市,顯然毫不買帳,折射出當前的經濟環境何等糟糕。

《人民日報》專訪的「權威人士」並不尋常。去年五月二十五日,該報以同樣的位置和篇幅專訪「權威人士」,五問「當前經濟形勢」。當時有消息稱,「權威人士」就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今次的「權威人士」也很可能是他。

眾所周知,劉鶴是習近平的首席經濟智囊。習近平曾在面對美國政要時,指着劉鶴說:「他對我很重要。」習出訪世界各國以及視察各省市時,劉鶴也是隨侍左右,隨時提供意見。可以說,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系列政策,以及最近異常火熱的「供給側」改革方案,都是由劉鶴領銜的中財辦一手擬訂。正因為此,由他出面解讀經濟政策恰如其分。

雖然這篇專訪的內容很精彩,也很權威,但市場的反應卻截然不同。作為內地經濟的晴雨表,內地股市接連觸發百分之五和百分之七的閾值後提前收盤,充分說明投資者對中國的經濟前景投下了不信任票,千方百計奪路而逃,再也不願在股市玩下去。

恢復信心 脫困關鍵

市場信心嚴重不足,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經濟基本面陷入異常困難,短期內無法見到復甦曙光:全國經濟增長速度跌破百分之七的大關,東三省、山西等地甚至出現負增長;人口紅利消失,出現「劉易斯拐點」;通縮趨勢明顯、行業產能過剩、企業經營困難等問題日益凸顯。國際輿論唱空中國的聲音高漲不下,國內資本亦利用各種渠道出境,客觀上進一步助長了做空中國的勢頭。人民幣近期連續暴跌便是最好的說明。

另一方面,當局採取的政策並沒有給經濟止血,更談不上形成新的增長點,政策的有效性及針對性頗受各界懷疑。同時,當前高壓的反腐態勢令掌握大量財富的權貴精英集團猶如驚弓之鳥,無法進行長期而有效的投資,官員們亦懶政惰政,生怕多做多錯。

要擺脫當前的經濟困境,關鍵是恢復國人的信心,在改革方面拿出一系列對症下藥的實招。比如將深圳、廈門、青島、大連、廣州、蘇州等特大城市提升為直轄市,並把周邊一些縣市劃轉給它們,以大帶小,從而加快這些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人口的聚集效應,擴大消費規模。

經濟問題已成為突破中國當前困局的關鍵,經濟如果長期上不去,失業率持續上升,百姓收入減少,對執政當局的心態隨時從支持變成反對,屆時勢必有人被問責,影響中共十九大的人事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