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與伊朗的教派衝突愈演愈烈,不僅使伊斯蘭世界不得不選邊站,雙方更很可能從代理人戰爭上升到赤膊上陣,隨時演變成類似兩伊戰爭那樣的持久戰。

上周六的行刑,是沙特自一九八○年以來在一天內處死最多罪犯的一次。尤其是「悍然」處死什葉派教士尼米爾,引發軒然大波,隨即有伊朗示威者衝擊沙特使館,再到沙特宣布兩國斷交,以及巴林、蘇丹驅逐伊朗大使,阿聯酋降低與伊朗的外交關係。中東兩大教派陣營的關係急轉直下。

沙特今次的決定有內政外交的雙重考慮。內政方面,由於國際油價斷崖式下瀉,使其收入銳減,影響民生開支,各地民眾蠢蠢欲動,東南部的什葉派聚集區更打出推翻沙特君主制的旗號。在這種情況下,處死什葉派大教士可以殺一儆百。

外交方面,沙特在也門戰事進展不順,在敍利亞戰爭中亦因支持伊斯蘭國而遭受巨大政治壓力。相比之下,伊朗因為伊核問題解決,一舉擺脫被圍堵的困境,在打擊伊斯蘭國方面不遺餘力,變成西方國家眼中的正能量。沙特與伊朗在地緣政治的較量全面處於下風。為打破困境,沙特不惜與伊朗挑開火線,直接對抗。

在此之前,沙特還特意組織了三十多個國家組成的伊斯蘭反恐聯盟。不過,沙特與伊朗鬧翻之後,除了巴林、蘇丹堅決跟進之外,其他國家對與伊朗斷絕關係的做法還有保留,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沙特在聯盟中的主導地位並不是那麼牢靠。沙特除了用石油美元給其他國家輸血之外,並無其他特別手段讓聯盟成員國聽從其指揮棒。而且,巴基斯坦、埃及、印尼、馬來西亞這些伊斯蘭大國與伊朗亦有特別關係,不願為沙特火中取栗。

出招愈激 愈遭反噬

從某種意義上說,沙特今次是豪賭一鋪,這也是沙特新國王薩勒曼上台之後的執政特點,在其推動之下,無論皇室政權的人事調整,還是介入也門戰事,或者組建伊斯蘭反恐聯盟,以及與伊朗撕破臉皮,都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在捍衞王權統治的博弈中,沙特國王出招愈來愈激進,不過每次出招勢必會引來更大的反作用力,皇室政權並不是更安全了,反而更岌岌可危。對於國際社會來說,今年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並非美國總統的大選,而是沙特政權隨時可能垮台,進而對國際油價產生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