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股災的監管之責》一文獲新聞網站選為本年「十大評論」之一,主辦方要筆者就此寫一個感言。感言有很多,無論是作為評論者還是作為資深股民,但不是對拙作,而是對那次股災。

細細回想起來,那確實是驚心動魄。六月中旬的這次股災,不僅在中國股市二十多年的歷史上,即使放在世界股市的歷史上都可以用「罕見」來形容。短短三個月,股市飛流直瀉,斷崖式下跌二千三百二十八點,跌幅高達四成半,動輒出現千股跌停的奇觀,若未親歷其境,是無法感受其恐怖的。

股災不僅讓一億多股民的中產夢破滅,還使國家付出了沉重代價。國家為救股市,據說花去三萬多億元。代價還包括國家原本希望用股市達到的目標不僅未能實現,而且進一步加劇經濟的困難。更嚴重的是,股災傷害了政府信用,要修復這種信用,是非常艱難的。

那麼,製造這場股災的原因是甚麼?這就是筆者這篇評論要探討的內容。固然,股災暴露了人性之貪婪,但制度和監管的內在缺陷如果不是主要因素的話,也加速和放大了股災的規模與程度。本次股災的直接導火索是證監會嚴查配資,去槓桿化當然必要,但問題在於,監管部門為甚麼在前期放任槓桿瘋長,而在覺察到危險後,又採取粗暴手法企圖短時間內煞住配資行為?可以說,這裏無不反映監管能力和水平的落後。

收斂傲慢 完善監管

值得反思的還有對救市的遲疑。一些學者以市場化和買賣自負為由反對政府救市,認為政府干預股市會進一步助長股災。這種觀點不可避免地對政府救市也造成了干擾。但顯然,它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即中國股市本來就不是一個正常市場,在這種股災時刻放棄政府的救市責任,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不應該。當然,如何救市是另一問題,在這方面,監管部門也有許多要檢討的地方。

這次股災對股民和政府都是一個沉痛的教訓。股災過後,如果政府在市場面前能夠收斂傲慢和自負,完善制度和監管,那不失為有收穫,怕的是時間會過濾傷痛,像俗話說的「好了傷疤忘了疼」,從過去的歷史來看,這不是沒有可能的。

二○一五年即將過去,不管是虧了還是賺了,就讓它過去,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待來年,我希望內地和香港的廣大股民能夠在二○一六年,在資本市場上有一個好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