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距上輪霧霾僅僅四十二小時後,又遭遇嚴重的霧霾襲擊,聖誕節當日,主城區測得的PM2.5超過五百,對此,人們只能用無語來形容。

入冬以來,中國北方出現了三次大範圍持續的霧霾,加上這次已是第四次了,其實在這四十二小時內,霧霾程度也不低。今冬北方的霧霾,無論從次數、持續時間及範圍來看都超過以往。

雖然霧霾洶洶,但對中國來說已經不是甚麼稀奇事,原先只在北方冬季出現的霧霾,現在幾乎一年四季都會出現,而且南方也常發生。前幾天南京就出現了紅色霧霾,被輿論調侃為增加了一個新品種。而公眾對霧霾的態度,也經歷了從過去的不滿到如今的有些麻木的變化,就連居住在內地的外國人,都有些習慣了。

面對霧霾,要說官方不重視,也不客觀。當局多年前就提出了生態文明的理念和規劃,並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各地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態度比過去要積極和主動,比如北京對最近幾次霧霾,就採取停產、停學、停車這樣的嚴厲舉措。

公眾容忍 治霾無期

北京發改委日前在介紹北京的經濟形勢時還透露,北京今年壓減燃煤六百萬噸,三年累計壓煤一千一百萬噸,相當於壓減一年的燃煤量。目前核心區已基本實現無煤化,城六區基本實現無燃煤鍋爐,城鄉接合部和農村地區基本實現優質燃煤全覆蓋。然而,從今冬加重的霧霾來看,包括北京在內,中國的霧霾治理顯然並未有實質性好轉。

箇中原因值得琢磨,恐怕與當局是否真正下得了決心推行節能減排大有關係。根據環保部的說法,華北污染的主因是「一鋼獨大」、「一煤獨大」,然而,這些重型產業是地方財政的命根子和就業主力軍,地方政府注定不可能將它們關停併轉。既然甚麼都做不到,那就只能忍受霧霾的毒害,相信多數地方當局在治理霧霾時都是這麼想的。

地方當局之所以在大氣治理上表現得很「無奈、無辜」,一方面是出於實情,另一方面也與公眾對霧霾的容忍而沒有對政府施加足夠大的壓力直接相關。社科院最近發布的《公眾服務藍皮書》稱,全國有近三成人對霧霾治理情況「滿意」或「非常滿意」,也有近三成人表現為「非常不滿意」,乍一看,很讓人懷疑這個調查數據,若不是調查樣本有誤或調查時間不對,就說明中國人太容易滿足了,這如何讓政府有壓力去治霾?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沒有強大持續的環境公民運動,就不會有碧水藍天,無論倫敦還是洛杉磯,都是公民抗爭才換來清潔空氣。而中國的公眾除了在社交媒體發牢騷,基本上無所作為,可見要實現美麗中國夢,恐怕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