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取得突破,與會各方一致通過新的減排協議,全球平均溫度升幅(與工業革命前相比)不可超過攝氏兩度,並呼籲各國向更進取的不可超過攝氏一點五度目標進發。

一方面,協議認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愈早見頂掉頭回落愈好。另一方面,它為平衡富國和窮國的利益,要求前者實現「絕對性跌幅」,鼓勵後者減緩「排放量增長幅度」。

簡單來說,發展中國家應付自身發展需要,石化燃料的消耗量與日俱增是難以改變的事實,協議盼富國積極提供支援,「拉平」發展水平落後地區的溫室氣體排放上升曲線。要做到這點,方法有二:一,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量;二,設法將石化燃料燃燒時釋放的溫室氣體「捕捉」另行儲存,阻止它們進入大氣。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Michael Oppenheimer指出,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有一半被森林、海洋和泥土吸掉,當人為製造的溫室氣體減少,自然界會相應調節,減少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因此,若想達成升幅不超過攝氏一點五度的目標,本世紀中葉前人為產生之溫室氣體量必須為零。

是故,若人類有辦法將已進入大氣之溫室氣體大規模抽走,在不淘汰石化燃料情況下達標是有可能的。植林「吸碳」要數十年時間才見效,加上會佔用大量可種植糧食的農地,消耗大量的水、土地養分和能源,遠水救近火兼成本不菲。

舊債難還 新債又至

微軟創辦人蓋茨有份資助的一項嶄新研究,試圖從大氣中抽取二氧化碳,將之與其他物質混合生產清潔燃料供汽車使用。相比起從發電廠煙囪捕捉二氧化碳,直接從大氣抽取難度和成本更高,若然要抽取數以十億噸計的二氧化碳才起到作用,而相關技術無飛躍式進步,這好比愚公移山。也有人構思在海洋灑鐵粉,刺激浮游植物生長藉以吸取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惟科學家擔心這會令海水含氧量大跌,危害海洋生物鏈上其他物種。

大自然具備自我調節機制,意味着自工業革命以來釋放到大氣,連同往後被海洋和森林吸收之二氧化碳,實為一筆無法註銷、無從拖欠的債務。人類單是還「舊債」已不容易,還因發展經濟需要不斷借「新債」,巴黎峰會兼顧各方訴求的「還債」方案,能否助人類逃過「破產」命運,幸免於全球氣候劇變帶來的巨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