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正式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明年十月一日生效,意味着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了關鍵性一步。然而,「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風險與機遇並存,人民幣未來到底會怎樣,還有待觀察。

人民幣入籃是個里程碑事件,充分證明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地位和發展前景的認可,其現實意義不在於大量外資買入人民幣資產,而在於提振中國市場投資者信心,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加快「一帶一路」戰略推進,這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很有好處。

從政治上講,人民幣入籃是國際社會對中共第五代執政能力的高度認可,以及對其進一步推動改革的期待。中共十八大之後,西方輿論界充斥着唱衰中國的聲音,認為第五代在重走文革路線,中國要重新閉關鎖國,政治更加保守。現在看來,這股論調並沒有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各國對中共執政及中國未來發展,投下了信心的一票。當然,美國等西方國家同意人民幣入籃,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味圍堵 兩敗俱傷

中國近年來在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的變革中着墨甚多,尤其是美國國會否決提升中國在世界銀行的股份後,中國另起爐灶,主導設立金磚銀行、絲路基金、亞投行以及推出人民幣清算體系,這套組合拳讓美國異常被動,尤其是英國及歐洲國家在亞投行問題上倒戈,使美國明白若一味圍堵人民幣國際化,只會適得其反甚至兩敗俱傷。經過一番權衡之後,美國最終同意人民幣入籃。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幣能夠躋身國際貨幣甲級隊,完全是中國「鬥出來」的,亦是中國經濟強大之後水到渠成的產物,美國不得不從遏制回到接觸的對華戰略。但中國也應清醒認識到,美國之所以不利用其重量級地位阻撓人民幣加入這個貨幣政治精英圈,也有其政治目的,就是希望促使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更多參與重要的協調機構。相關決定能增強北京內部的改革力量,經濟自由化政策由此走上不歸路,最終實現政治自由化。

有西方媒體評論,人民幣晉升國際貨幣,最初可能只具象徵意義,因為此舉是否真有實質性意義,需經由未來數年的全球商貿實踐證明,以及實施大量艱巨的改革措施。言下之意,人民幣能否實現國際化,還要看中國的改革是否按照西方指定的路徑,達到相應標準。另外,人民幣入籃正式生效還有十個月,這段時間很容易出現問題,國內國外的游資很可能藉機炒作。一些國際投行近期一方面說新興市場經濟衰退,一方面又說看好新興市場,耐人尋味。如果中國在這段時間內爆發系統性金融危機,人民幣入籃亦可能在最後關頭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