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時期,歐洲和美國的不同對華態度形成鮮明對比。這邊廂,美國頻頻在南海向中國發難,不僅派軍艦到中國島礁附近巡航,而且多名政要公開叫囂,不承認中國對南海的主權主張。另一邊廂,歐洲主要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卻愈來愈密切,先是習近平訪英受到高規格接待,雙方達成數百億英鎊貿易協定。英國本是美國在歐洲的最密切盟友,兩者可謂同宗同源,英國以前對美國總是亦步亦趨,美國在世界上的主要行動總能得到英國的全力支持,如今卻開始疏遠美國。鐵桿盟友英國尚且如此,素來就與美國不睦的法德兩國更是如此,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奧朗德最近接連訪問中國。

事實上,早在今年初,英法德意等歐洲主要國家就已表現出與美國完全相反的對華態度,歐洲國家頂住美國壓力,加入中國倡導建立的亞投行,令美國好生惱火,但也無可奈何,美國不得不接受自己再也不能像冷戰時期那樣號令歐洲國家的尷尬事實。

歐洲選擇與美國截然不同的對華政策,首要考慮當然是經濟因素。習近平訪英也好,默克爾和奧朗德訪華也好,議程中唱主角的都是經濟,中國同英國達成的數百億英鎊合同,足以令英國政府感到滿意;德國同中國合作所帶來的實惠,默克爾心中比誰都清楚,所以她才像鄰居串門子一樣頻繁訪問中國。

而除了眼前的經濟因素,歐洲選擇與美國截然不同的對華態度,還有其長遠考慮。當下的世界,正在走出冷戰結束後的混沌狀態,逐步形成新的世界格局,這個格局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美國正在衰落,中國、俄羅斯等新興國家正在興起。歐洲國家曾是國際政治舞台的主角,二戰之後淪為配角,如今面臨新世界格局的形成,歐洲當然希望能夠重新佔據一席之地,成為一個獨立的主角,而不是再像冷戰時期那樣成為美國的附庸。

不想再做美國跟班

歐洲之所以不希望再成為美國的附庸,除了今後的世界不會再有前蘇聯那樣對歐洲安全產生重大威脅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歐洲意識到完全追隨美國,反過來可能會傷害自己,這樣的例子已經發生過多次,最新的教訓就是美國一手製造了中東亂局,卻使歐洲飽嘗難民危機。出於這種長遠考慮,歐洲不再與美國站在一邊,而是選擇遙遠的中國,就是着眼於在未來的世界格局中能夠成為獨立的一極,而不是美國的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