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後,法國總統奧朗德昨日抵華進行國事訪問。不過,相比英德對華政策上的大躍進,法國顯然慢了半拍,或許歸因於奧朗德左顧右盼,缺乏戰略眼光。

北京針對今次訪問,原本期望很高,不久前國務委員楊潔篪向法方表示,中方「將法國視為優先和特殊戰略合作夥伴」。然而,法國政府明確表示,是次訪問是為了法國在做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東道主時能獲得中國支持;至於中法之間在其他領域的合作,並沒有進入奧朗德的視野,兩國的期待存在很大落差。如果說,中國依然看好法國在歐盟和國際格局中的角色和作用,那麼法國就對華關係的發展則缺乏緊迫感和積極性。

中法關係曾經是中國與西方國家之中最好的關係。當年,時任總統戴高樂決定與華建交之後,兩國進入蜜月期。有傳聞指,法國在研究氫彈時遇到阻礙,還是中國提供幫助,法國才得以實現突破。在希拉克執政時,中法同樣合作無間,法國向中國出口了大批先進技術。在當時的中國眼中,法國對美國保持外交獨立性,在國際舞台獨樹一幟,地位相當獨特。

自恃清高 落後英德

可惜,奧朗德當上總統後,法國開始逐漸喪失外交的獨立性,向美國一邊倒。比如,在剛剛召開有關敍利亞危機的外長會議上,法國的立場比美國還要激進。烏克蘭危機發生時,法國也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甚至不惜與俄羅斯撕破臉,毀約軍售。在亞太地區,法國則積極配合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不時給中國背後一槍。

另一方面,在處理中日關係問題時,奧朗德更熱衷於先日後中。奧朗德上台後,一度選擇東京作為訪問亞洲的首站。當國際社會告誡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視歷史是重返國際社會的關鍵」時,奧朗德卻對日本試圖洗白二戰戰爭罪行保持沉默。另外,法國還與日本達成外長與防長會晤機制,強化與日本的軍事合作,針對中國之目的非常明確。

相比於英國、德國,法國與中國的關係在這段時期可用「蹉跎歲月」來形容。英國近來全面轉向中國,包括率先加入亞投行,在本土發行人民幣債券,建立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甚至宣布要成為中國在西方國家中的「最佳夥伴」、「強而有力的盟友」。另一方面,默克爾上台以來,先後八次訪華,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在英、法、德三駕馬車的對華關係中,法國已被遠遠拋在後面。

隨着中國國力增長,北京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各國在發展對華關係時都面臨再定位的問題。法國若不能像英國一樣放下架子,自恃清高,還在玩平衡戰略調戲中國,中法關係只會不進則退,遠遠落後於形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