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十一」長假期,都是對國人文明程度的大檢驗。今年也不例外,黃金周剛開始,各地亂象紛呈,公路塞車,景點逼爆,喧嘩吵鬧,髒亂不堪,國人出遊種種不文明行為數十年如一日,中華民族的劣根性得到盡情展示。

「一行白鷺上青天,我被堵在路中間。」全國各地高速公路連日上演「堵世界」,浙江一條高速公路發生車禍,作為生命通道的應急車道竟然被私家車輛堵塞,導致受傷的民眾得不到及時救援,流血過多而死。這位不幸者與其說是死於車禍,還不如說是死於國人的無法無天。

各景區旅客的不文明行為更是讓人嘆為觀止。在江蘇南京市景區,有父母放縱孩子攀爬雕塑,甚至一家人坐在文物上合影,令人側目。浙江杭州錢塘江大潮亦吸引數以十萬計旅客,其中在杭州七格觀潮景點,不少旅客不聽工作人員勸阻,冒險翻越欄杆進入警戒區域。至於安徽合肥市某公園內,亦有旅客冒險進入枯井及隨意攀爬樹枝。而廣州亦有旅客為了趕時間,直接從進站口跨欄到售票廳買票。

醜行纍纍 形象插水

隨着出外旅遊逐漸成為潮流,中國旅客走到哪裏,就把醜行帶到哪裏。羅浮宮前洗腳、埃及金字塔刻字、美國林肯紀念堂裏潑漆,一宗宗駭人聽聞的醜行,折射出部分國人的民族劣根性。中國國力持續上升,中國人的形象反而不斷插水,可謂諷刺之極。

有人列出國人旅遊十大陋習:大聲喧嘩、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不遵守秩序、破壞文物、不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不保護環境、吃自助餐浪費、不經過他人允許隨意拍照、衣冠不整參觀廟宇或博物館。一項國際旅行網站的調查顯示,愛花錢的中國旅客,在不受歡迎旅客中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旅客。西方人形容中國人大量外遊為第二次「黃禍」,雖言過其實,但足以反映中國旅客在外國人眼中的惡劣印象。

國民文明素質展現的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風采,更折射出一個國家的形象。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旅客在歐美扎堆搶購奢侈品,結隊光顧「紅燈區」和夜店,曾屢屢成為當地傳媒嘲諷的對象,當時曾有海牙、布魯塞爾某些地方用日文標註文明守則的報道。這一現象和當下的中國很相似,不同的是,日本人知恥近乎勇,通過立法等一系列措施,日本人現已成為受各國歡迎的旅客。

國人出遊醜行纍纍,表面上是個人的素質問題,實際上是法治困境。中國雖然推出了新版「旅遊法」,並開始設立黑名單制,但阻嚇力遠遠不夠,很多人抱着法不責眾的心態,仍然我行我素。假若當局將治理這些出遊醜行當作頭等大事,從重從快處罰違法亂紀者,相信那些心存僥倖的國人將不敢再以身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