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中國通」沈大偉早前在《外交事務》發表了《中國軟實力攻勢——尋求尊重》一文,認為中國在對外的軟實力攻勢上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指軟實力攻勢不能一廂情願。沈文的看法值得內地有關方面思索,但文章基調則是對中國的「軟實力攻勢」——中國稱外宣——持否定態度。

沈大偉對中國外宣存在的偏見,至少在兩個地方表現出來:一是如中文編者或譯者所言,沈未將中國正常開展的公共外交、國際間合作與政治外宣加以必要區分;二是沈對中國的外宣工作作了過於意識形態化的詮釋。

持平而論,每個國家的外宣或公共外交多少都帶有意識形態成分。沈的問題在於,從中國外宣的手段和效果來質疑其目的和意圖,把中國正常開展的公共外交、國際間合作與政治外宣混同一起,認為都是服從意識形態的需要。這就使得沈誇大了中國外宣的意識形態功能,用了「攻勢」一詞來形容中國軟實力的對外推廣和傳播,並以效果不佳宣布中國對外推廣意識形態努力的受挫。在這裏,沈沒有區分一個國家特別是崛起大國尋求擴大話語權和國際社會認可與尊重的正常需求,與有意識推廣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的差別,儘管沈在文章的標題上提到了這點——「尋求尊重」。

簡單地說,中國發動軟實力攻勢基於以下考量:其一,希望其發展經驗能成為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為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效仿,解決發展道路的問題,就此而言,帶有意識形態目的,即以中國模式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至少在發展經濟上的優越性;其二,就是沈大偉提到的「尋求尊重」,因為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硬實力的作用已體現,但文化軟實力還是軟肋,中國真實的國際地位並未得到和經濟一樣的比例提高,所以加強軟實力建設有助提高中國的話語權。

人權不佳 抵銷效果

中國對軟實力建設有自己的理解,把它看成宣傳,所以定義為大外宣,既是宣傳,不管如何改變手法,必會保留中共宣傳的一些內在本質,何況很多時還是用國內宣傳的一套手法向外宣傳,無疑會削弱軟實力推廣的效果。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國內的人權狀況及對內政的處理方式抵銷了外宣效果,故而要使外宣起到作用,必須改善國內人權狀況和施政方式,真正做到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