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執政聯合團結發展黨出現「政變」,黨魁瑞曼被革職,多名親信也丟烏紗,整個派系一夕之間七零八落。瑞曼政途原本可以再上一層樓,招來橫禍顯然在於他踩到軍方紅線。

聯合團結發展黨極力淡化事件,新聞稿指撤換瑞曼只因黨務需要,瑞曼也是國會下議院議長,政務繁多,無法達到該黨要求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黨務。這個解釋似乎合情合理,緬甸在今年十一月八日舉行國會選舉,大戰在即,該黨需要一個全情投入運籌帷幄的黨魁,不過首都內比都總部黑夜槍影幢幢,顯示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奪權行動。

在軍事統治時代,瑞曼曾是第三號人物,比當年也是將領的現總統登盛排位還要高,到了軍方「還政於民」,像登盛一樣,瑞曼也脫下軍裝參加選舉,登盛獲前軍方領袖丹瑞欽點,最終坐上總統寶座,瑞曼則掌管下議院。

登盛在二○一一年上台後進行改革,尋求與反對派和解,民主女神昂山淑姬曾經稱讚他「真心誠意推動改革」,然而幾年過去,改革舉步維艱一進三退,踐踏人權尤其備受抨擊,登盛政府在釋放數百名政治犯之後,又新抓捕大批反政府人士。

相比之下,瑞曼更受反對派歡迎。緬甸是否實現真正民主,量尺在於軍方是否交出政治權力,二○○八年推出的新憲,確保軍方凌駕一切的超然地位,軍方在國會擁有四分之一當然議席,而國會要修憲或通過重要法例,則須四分之三以上票數支持,換言之,軍方在國會也擁有否決權。昂山淑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一直推動修憲削弱軍方權力,並廢除「有外國籍直系親屬者不得參選總統」的條文,使昂山淑姬可以問鼎總統,這獲得瑞曼支持,在今年六月國會辯論有關修訂時,瑞曼站到反對派這一邊,遭軍方指斥為「製造軍方與人民之間誤會」。

修憲最終無法通過,昂山淑姬總統夢碎,但全國民主聯盟支持率高企,預料十一月大選將會凱歌高奏,總統由國會選出,在該黨沒有具分量候選人情況下,宣稱有意角逐總統的瑞曼,明顯可獲該黨支持。軍方自然不會容忍對己不利的瑞曼上台,在大選參選申請截止前兩日,猝然出手,由本就與其不和的登盛介入,把瑞曼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