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準備審議通過對境外非政府組織(NGO)管理法案,規定除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境外非政府組織及其代表機構,不得在中國境內設立分支機構。當局立法加強管控,目的是防範一些受境外指揮的NGO變成顏色革命的主力軍。

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中國長期活動的境外非政府組織約有一千個,加上開展短期合作項目的組織數量,總數可能多達四千至六千個。每年通過境外非政府組織流入中國的活動資金可達數億美元,其活動範圍涉及扶貧、助殘、環保、衞生、教育等二十多個領域。

中國對境外NGO的擔心,主要是看到在阿拉伯之春及東歐顏色革命中,這些受美國控制的NGO在政治動員及社會組織中發揮出巨大的能量,轉瞬間就可動員成千上萬人上街,進而癱瘓政府,發動政治變革。這些當地的NGO表面上是環保、勞工、人權等組織,但幕後金主來自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國際共和研究所,以及美國國務院下屬的國際開發署。

事實上,在希拉妮主政美國國務院期間,她就將輸出美國軟實力作為其施政的主要策略,而承擔輸出美國軟實力的主要渠道便是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國際共和研究所、國際開發署在世界各地支持的NGO。這方面,俄羅斯曾經吃過大苦頭。在普京競選連任時,美國通過各種NGO支持俄國自由派,一度使普京的支持率大跌。正因為此,俄國專門立法對境外NGO進行規管,中國今次立法不過是照搬俄羅斯的做法。事實上,在反對美國咄咄逼人的顏色革命攻勢壓力之下,中俄已結成反顏色革命同盟。

勿一刀切全部剷除

西方對中國立法監管NGO大動肝火,輿論也好,學者也罷,都不斷指摘中國。美國傳媒早前有社論批評中國起草的法案有諸多模糊之處,「從而給予了安全警察廣泛的自由行動的權力。幾乎任何一個團體都會成為目標」。該社論還危言聳聽宣稱,「拒絕那些團體的友好幫助,習近平和他的支持者將會傷害中國的經濟」。

毋庸諱言,NGO與政府施政有互補功效,也不是任何NGO都是顏色革命的打手,它們在諸如環保、捐資助學等方面也確實能發揮了作用,中國若一刀切將這些NGO全部剷除,雖然很痛快,卻去掉了一個重要的社會減壓閥。因此,對NGO如何進行趨利避害的管理,對北京是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