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股市昨日絕地反擊,出現千股漲停,國家隊經過連日奮戰,終於頂住了「空軍」的狂轟濫炸,初步站穩了腳跟。但隨着上千家停牌公司的復牌,今天恐怕又是關鍵一天。

這次股災是中國輸不起的一場金融保衞戰,國外方面,希臘退出歐元區一觸即發,除中國以外的新興國家不少已經陷入危機,海外投資者恐慌情緒不斷蔓延。國內經濟仍然疲軟,通縮風險加劇,進出口萎縮,高槓桿帶動全社會資金大舉入市。如果應對不力或稍有延遲,即可能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勢必蔓延至實體經濟並波及人民幣匯率,嚴重挫傷政府信譽及管治。

所幸的是,目前中國資本管制尚未完全放開,這為應對危機,取得這場股市乃至金融保衞戰贏得了空間。也正因為此,不少專家學者心有餘悸地稱,當前內憂外患之下,對已經走到「最後一公里」的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要更加慎重。

這場股災的爆發,給中國金融市場和監管機構上了寶貴的一課。它暴露出的問題,是面對現代金融複雜多變的形勢,以及中國如此龐大的經濟體,市場監管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今次股災為例,在當局救市過程中,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跌,與此同時,離岸人民幣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跌幅,令人擔憂的風險隱患已經開始顯現,這些都體現出現代金融的複雜性。

風險隱患 不容忽視

而當局在救市過程中走了一段彎路,央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財政部對如何救市存在明顯的分歧,一些部門對救市冷眼旁觀,直到上周末高層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之後,從中央國安委角度切入,才最終統一思想認識,各負其責。在救市如救火的危急關頭,財經部門本位主義嚴重,大局和全局觀缺失,擰不成一股繩,不斷浪費救市的窗口時機,讓股民深感痛心。

今次股災充分說明,加快資本和金融帳戶開放,戰略上應謹慎。對一個擁有大量外來資本的經濟體來說,未來的風險顯然已經不是資本進一步流入,而是一旦資本大規模撤出,必然帶來人民幣資產價格暴跌,股市、債市、匯市和房市必將大幅走低。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就不要攬瓷器活,在沒有做好充分應對措施之前,中國若開放資本帳目,相當於開門揖盜,公開放縱國際大鱷在神州大地攻城掠地,金融安全將形同虛設。

股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遇到災難之後不反思不改進,依然麻木不仁,對今後的風險及體制內的漏洞,仍然視而不見。中國金融安全事關國人福祉,關係民族復興,但同時也最為薄弱,新版國家安全法雖然已將其列入其中,但如何維護金融安全,當局至今未形成完善的戰略及機制,這顯然是一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