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事件餘波蕩漾。日本應南韓要求,在德國波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承認其中一些遺址強徵奴役朝鮮半島勞工,不過在申遺成功後,日本卻大玩文字遊戲耍起無賴來,令南韓極為憤怒,合作申遺本來有助兩國融冰,如今反添新的爭拗。

這次登錄世遺的明治工業革命遺址,共有二十三處,在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初開發,其中七處滿滲朝鮮勞工血汗,包括俗稱軍艦島的長崎端島煤炭坑。南韓反對日本申遺,提出除非日本承認強徵朝鮮勞工,否則將會進行阻撓,最終兩國達成協議,日本派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佐藤地在申遺會議上陳述,一些遺址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有大批朝鮮勞工意願被違反,被迫在惡劣環境中勞動,日本為此將會採取適當措施例如設置資訊中心以紀念受害者。

日本此舉被視為一大讓步,因為這是日本首次承認奴役朝鮮勞工,南韓自是喜孜孜,並且釋出善意,認為這次事件順利解決,有助雙方未來改善關係。

然而,日本在得其所哉後立即變臉,外相岸田文雄在東京記者會上表示,「被迫工作」(force to work)並不等於「強迫勞工」(forced labour),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更說,日本政府一貫立場完全沒變。

日本不惜大耍無賴,顯然與國內政治氣候有關,首相安倍晉三民望低迷,不堪再被指摘向外妥協,特別是對南韓低頭,而更重要的恐怕是賠償問題,南韓一直要求日本就殖民和戰爭罪行包括奴役朝鮮勞工道歉賠償,日本則指在一九六五年兩國關係正常化時已簽署條約作出賠償,此外,日本在一九三二年簽署國際《強迫勞工條約》,惟恐南韓透過這個途徑索償,因此日本避免使用「強迫勞工」字眼,也由於該條約對緊急狀況例如戰時強迫勞動有豁免,菅義偉也強調當年是基於「國民徵用令」徵用朝鮮勞工。

其實強徵奴役朝鮮勞工只是日韓關係其中一個問題,相比之下日本拒就慰安婦道歉賠償,安倍晉三否認歷史和修憲擴軍,更為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