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今日舉行公投,矚目程度不下於去年底的蘇格蘭獨立公投,二者同樣堪稱「世紀公投」。蘇獨問題未見因公投一了百了,希債危機亦然,希臘選民公投反對接納債權人放貸條件,不代表希臘隨即被剔出歐元區,贊成也不代表債權人救助方案自動生效。公投「一刀切」效果欠奉,或給希債危機帶來更多不明朗因素,隨時愈搞愈糟,難道除公投外真的別無出路?

綽號「緊縮女王」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企硬,希臘總理齊普拉斯陷兩難,要不接受債權人的苛刻條件避過倒債、出賣選民自毀仕途,要不將選擇權交還民眾、打賭選民用人不疑向救助方案說不,重獲選民授權再踏談判征途。若債權人肯接受注銷債務方案,齊氏未必行這步險棋。

希債危機爆發後,希臘政府為換取紓困貸款,按債權人要求緊縮支出。過去五年,希臘經濟萎縮四分之一,庫房收入大減,償債能力更不如前,國家負債由一○年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百分之一百三十,上升至今天佔GDP百分之一百八十。希臘緊縮支出導致經濟嚴重收縮,要打破此一惡性循環,唯一方法是要求債權人再度撇帳。

一二年那次「剪髮」,私人投資者手持的希債減值逾半,希臘負債減少逾千億歐元。二度「剪髮」難度在於,目前逾半希債由歐盟成員持有,成員國執政者為向本土民眾交代,怎肯輕易答應給希臘再度減債?退一步說,二戰後西德也獲減債待遇,難道當時就沒有政治阻力?

一九五三年,西德與二十多個國家簽署協議,獲免除大部分債務,還款期可延長兼享低息。最重要的是,還款多少與貿易帳掛鈎,若西德出口強勁錄得貿易盈餘,就可加快向債權人還款,債主力挺西德出口、雙方互惠互利,是西德戰後迅速擺脫經濟困局的主因。

德國工業底子深厚,有能力催谷出口自救,反觀希臘國小,工業生產力薄弱,做大出口餅子救國,非三五年內可以實現。最重要的是,美國當年力倡給西德減債,旨在對抗蘇聯,後冷戰時代的希臘,戰略地位完全比不上二戰後的西德,「眾人力保、起死回生」一幕難以重演。

齊氏上場後竭力與俄國總統普京打好關係,力促各方給希臘戰略地位「重新估值」。烏克蘭問題令美歐與俄國關係倒退,齊氏自抬身價如魚得水,奈何希臘國小「天限」難改,注銷希債未見一呼百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