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頂尖的兩所大學清華和北大,使出渾身解數搶奪各地高考狀元。在廣州執信中學,兩校招生組爭搶該校全省理科前十名的學生,北大招生老師與清華招生老師甚至發生了拉扯。北大和清華的四川招生組則在微博上掀起罵戰,互指對方砸錢搶自己的新生。

為爭搶狀元,從暗戰到公開罵戰,北大清華不僅無聊,也令斯文掃地。大學間招生的競爭,是用教育質量和教育服務,豈能不擇手段,大學在詆毀另一所大學時,也在貶低自己,更整體傷害教育形象。

北大清華之所以不擇手段搶狀元,是為了捍衞在學術圈的「江湖地位」,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其實都是為學校的辦學政績服務。在一些大學管理者眼裏,錄取分數是重要的辦學政績,如果分數線下降,就無法向師生、校友交代,因此,大學對一線招生人員是下了任務書的,為提升分數線,招生人員也就拚了。

事實上,北大清華之間競爭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比如,北京大學前校長周其鳳曾津津樂道地稱,近年北大校友中誕生了七十九位億萬富豪,並自我標榜連續三年居內地大學榜首。而清華大學舉行百年校慶時,其宣傳冊上居然將該校培育的中國領導人頭像,按照職務高低排列組合成清華園大門形象,包括國家主席、人大委員長等,官愈大放在愈上面,而諸如朱自清、王國維、錢學森等大師的頭像,卻擺在毫不起眼的地方。

底線失守 走火入魔

北大以產富豪為榮,清華以出政要自豪,作為中國最頂尖的兩所大學,不以學術較長短,卻以媚俗驚世人,中國教育又有何希望?北京大學之所以舉世聞名,並不是因為有美麗的校園,更不是因為培養過多少富豪,而是其擁有獨立自由、包容並蓄的精神,以及傳播與發揚這些精神的學術大師,無論是胡適、陳寅恪,還是魯迅、陳獨秀,其道德文章與人格特質都獨領風騷。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培養出一大批科技人才,支撐起中國崛起的脊樑,他們更是當時文化和道德的先鋒,不向權力獻媚,亦不為財富折腰,是中國社會良心的典範。如今清華大學居然一切向權看,這讓國人情何以堪?

大學之傷,是社會之痛,大學作為社會良心的最後底線失守,意味着核心價值觀的崩潰。更荒唐的是,北大、清華還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作為奮鬥目標,問題是北大清華有多少世界級的大師,又有多少諾貝爾獎的獲獎人呢?

北大清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原本無可厚非,但如果發展到不擇手段地比併爭搶,甚至以狀元多為榮,以產富豪多政要多為傲,而不是以大師缺乏為恥,怎麼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