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最近對幾大國企進行了換帥,其中一汽前董事長、現任吉林省委副書記竺延風從政八年後重回本行,出任東風汽車董事長最受關注,東風現任董事長則調任一汽董事長。

竺延風在一汽的時間長達二十四年,而一汽有中國汽車行業「共和國長子」之稱,東風只能算是「次子」,竺此次由官場返回東風而非一汽任職,給人的感覺非受重用。事實上,將一汽和東風高層交換,可以看作是當局對兩家企業的吏治進行整頓的需要,目的是減少原有工作、人情網絡對他們的羈絆。

然而,僅從此角度看待竺延風回爐是不夠的。今次人事調動其實亦反映中共特色的「旋轉門」——黨政機關與國有企事業單位之間的幹部交流可能並不理想。

作為個人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雙向轉換角色的機制,「旋轉門」在西方國家由來已久,但在中國,國企高管從政的大面積推行只是最近六七年的事。

理論上,企業高管從政,擔任地方和部門領導,條件比沒有從事過其他職業的政治人物優勝,特別是經濟建設仍是內地各項工作的中心,由曾管理過企業,懂市場的人做地方和部門領導,比無經濟背景的領導更加了解市場,有利打造一個親商環境,並用企業家精神改造政府的文牘和官僚作風,提升行政效率。

國企選官 因才適任

然而,要將企業家的創新精神體現於政府施政,為僵化的官僚系統帶來生機,並不樂觀,因為企業和政府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組織形式,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驅動力,政府則要講究政策的公平,因此,它們對領導人的要求和考核方式是不同的,不能以企業的標準來衡量政府官員。

不可不知,在內地特殊的環境下,國企高管從政一般多從黨政副職做起,很少有企業高管直接做正職的,因此,官員在「服務」大眾的同時,還必須聽從黨的領導和上級的命令,其所能發揮的餘地遠比企業領導人要小,故從國企選拔官員未必能實現預定目的。

以竺延風為例,在吉林地方當局工作八年,先是出任副省長,後任省委副書記,至少從公開的報道來看,未見有過硬政績,基本是平庸度過。反而他在一汽做領導時,向有「強勢」、「行事大膽」之稱,通過一系列的併購重組改革,將企業做得風生水起。

這種反差,其實並非竺個人遭遇的尷尬,而是差不多所有從「旋轉門」出來的官員共有的處境。這說明當局的「旋轉門」並沒有取得預期成功。而竺重返汽車行業,一定程度上表明當局意識到這個問題,幹部不是為了交流而交流,而是要安排到適合的崗位上去,果真如此,或許會減低今後從企業選拔幹部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