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發生激進分子襲擊《查理周刊》雜誌社等暴力事件,巴黎日前舉行大集會,約五十名各國政要和百萬計民眾參與,反映各國力挺遭暴力事件打擊的法國,而大批民眾也通過行動表示不會向恐怖主義低頭。然而,在法國一片鼓吹全民團結和維護言論自由聲中,不少分析家擔心,在面對宗教激進主義、經濟不景氣和高失業率等多重挑戰的法國,加上國內穆斯林人口比例偏高,近來發生的暴力事件將刺激在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日益表面化的伊斯蘭恐懼症,同時為鼓吹排斥外來移民和標榜捍衞傳統價值的極右派政治勢力提供進一步發展的機遇。

危言聳聽有市場

《查理周刊》事件發生後,法國極右國民陣線領導層迅速表態,把暴力事件同移民問題掛鈎。該黨領袖瑪琳勒龐稱,伊斯蘭激進主義向法國宣戰,當局必須採取果斷行動應對,但勒龐的言論仍有所保留,認為人們應把接受法國主流價值的穆斯林公民和「以宗教之名殺人者」區分起來。國民陣線副主席菲利波則表示,認為伊斯蘭激進主義與移民問題無關的人,簡直是生活在另一個星球上。

法國國民陣線、德國歐洲反西方伊斯蘭化愛國者、英國民族黨、荷蘭自由黨、丹麥人民黨和瑞典民主黨等極右政黨的實力和選戰成績各異,其主張卻離不開反對外來移民、疑歐主義和保衞傳統價值等具民粹色彩政見。一般而言,這些政黨的立場建基於保衞一個不受外來移民和文化,尤其是穆斯林文化「污染」的所謂純正社會上。雖然他們的言論可能得到部分人認同,但從歷史和文化角度看,歐洲和伊斯蘭兩大文明有着千絲萬縷關係,今人反伊斯蘭化言論實在太偏激了。君不見,來自穆斯林世界的哲學、科學、文學和藝術等對於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起了重要作用。再說,位於今日西班牙之科爾多瓦,在過去穆斯林統治下曾是有着大學、圖書館和醫學院的教育中心,而且包括以三道菜為基礎的正餐,以至餐桌禮儀和一些樂器等,都是通過科爾多瓦的穆斯林傳到歐洲的。

儘管歐洲和伊斯蘭文明淵源深厚,今人對於文明衝突的恐懼卻愈來愈大,觸發了法國作家維勒貝克寫了一本有關穆斯林成為該國總統、而且推行多配偶制和禁止女性就業等政策的幻想小說,說明極右派政黨的危言聳聽在當代歐洲的確很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