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亞太峰會曲終人散,中韓在會上達成的自由貿易協議影響深遠,美國和日本都備受壓力,台灣亦失去了經濟先機。可以說,中國在亞太自貿區談判中已拔得頭籌。

中韓兩國在服務、投資、金融、通訊等二十二個領域達成協議,中國首次將金融、通訊、電子商務列入自貿協議。談判中,中方對南韓大方讓利,比如在南韓非常敏感的農副產品方面,兩國將對以進口額為準的百分之四十商品撤銷關稅,這是南韓簽署的自貿協議中開放的最低水平,而且大米完全被排除在外。

南韓估計,中韓自貿協議實施後,南韓每年可節省關稅約五十四點四億美元,為歷史最大規模,而且南韓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步伐也大大提速。正因如此,南韓企業在《人民日報》上打廣告,熱烈歡迎總統朴槿惠訪華。

中韓達成自貿協議,對美國產生巨大的壓力。在北京亞太峰會期間,奧巴馬在美國駐華大使館召集了「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的十二國元首及代表舉行會議,惟會議僅持續一個小時,並無任何實質性進展,只發表了一個內容空泛的聲明。如果該談判在未來一年多再沒有大突破,奧巴馬精心設計的TPP勢將徹底泡湯。

中美較量 剛剛開始

與此同時,日本也因中韓自貿協議而陷入被動。中日自貿談判歷經多輪,但由於日相安倍晉三上台後,屢屢在領土爭議與歷史問題上挑釁中韓,導致自貿區談判毫無寸進,中韓只能撇開日本單獨談判。

由於日韓經濟結構相似,都重視高科技製造業,如今中韓達成自貿協議,南韓企業在中國龐大的市場將佔盡優勢,日本企業自然盡落下風,這對日本能否振興經濟產生相當負面的影響。

中韓打得火熱,台灣亦是大輸家。按照北京原來的規劃,在中韓達成協議之前,兩岸應先簽署服貿協議,讓利於台灣,沒想到一場太陽花學運,使服貿協議徹底擱置。台灣方面評估,在中韓自貿協議生效後三至五年內,台灣出口到大陸的產品約有三分之一將受影響,四分之一將受威脅,台灣製造業或將蒸發新台幣六千五百億元。在韓商挾關稅優惠進入大陸,台灣瀕臨喪失這個最大市場,其中台灣面板、石化、工具機與汽車四大產業將首當其衝。

亞太地區已進入經貿熱戰,焦點便是自貿區的談判。美國期望用TPP一統天下,而中國則用亞太自貿區撬動整個周邊,當中的較量關係到今後誰將成為世界經濟一哥,中美兩國自然暗中激烈較勁。

如今中韓自貿協議達成,中國開始略佔上風。可以預期,美國顯然不會善罷甘休,肯定會明槍暗箭不斷,中美的較量也許現在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