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上台後,開始調校貧富差距,給窮人更多機會。國務院近期頒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表示到二○一七年,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人數將明顯增加。可惜,這項惠民新政卻被權貴鑽了政策漏洞,演變成「送子下鄉」的鬧劇。

海南一貧困縣老師披露,以往官二代、富二代絞盡腦汁也要進到重點學校就讀,目的是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條件,但自從有了國家高校招生這一條「扶貧政策」,很多官二代、富二代反其道而行,紛紛從重點中學轉到貧困縣的高中就讀,唯一目的就是享受「教育扶貧」,以增加自己被重點高校錄取的機會。對窮二代來說,好不容易享受到的機會,卻被無情剝奪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是中國社會的陋習。國務院出台這項考試新規,本意是向寒門子弟傾斜,給窮二代提供更多出人頭地的機會,沒想到官二代、富二代看到有利可圖,居然鳩佔鵲巢。試想想,一個從小就在農村上學的學生,跟一個從小就在城市上學、卻只在高三時來農村高中就讀的學生相比,兩者實力根本不能同等而論。

分數面前 貧富有別

教育公平被視為社會公平的底線,不管是貧是富,「科舉躍龍門,寒門出貴子」,一場考試,誰都可以出人頭地。但在當今中國,貧富不均、社會不公,窮人子弟往往難有出頭之日。按道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如今卻是「分數面前,貧富有別」,尤其是各種不公平的高考加分,更是教育不公平的罪魁禍首。在遼寧、河南一帶,以「優秀三好生」、航模得獎者、國際二級運動員名義獲得加分者,大多非富則貴,普遍都有個富爸爸或者權媽媽。

科舉制是中國的一大發明,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會用科舉制選拔人才,給窮人改變命運的希望,同時從中發現能員幹吏,鞏固王朝統治。時至今日,「老子英雄兒好漢」變成常態,官場世襲制、教育特權制、就業優先制不一而足,幾乎將窮人子弟的希望扼殺殆盡。權貴子弟年紀輕輕便能進身名校、奔上仕途,等待他們的是錦繡前程和平坦寬闊的人生。反觀寒門子弟卻要在社會底層絕望掙扎,品味着生活的艱辛,苦度時光,人生毫無希望。一個愈活愈精彩,一個愈活愈無奈,兩相對照,令人辛酸,更令人悲憤!

第五代目前的教育改革雖然切中時弊,也迎合民意,問題是,如何將這些惠民政策落實到基層,讓教育公平真真正正成為寒門子弟踏上上升階梯的敲門磚,否則再好的經被歪嘴和尚一唸,都會荒腔走板。說到底,要做到政令能出中南海,除了透明施政與輿論監督之外,再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