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反壟斷執法強勢出擊,連續開出多張天價罰單,涉及的不乏茅台、五糧液等「土老虎」,也包括奧迪、微軟、高通等「洋老虎」。這一系列動作的背後,隱藏着第五代讓利於民、重整經濟格局的考量。

中國反壟斷法通過多年,但相關機構一直按兵不動,直到第五代上台之後,反壟斷調查密集發力,不管是國產知名品牌,還是國際品牌一併被調查。從涉及行業來看,包括液晶面板、白酒、奶粉、黃金飾品、眼鏡、醫藥、通信、汽車等領域,而這些行業均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

反壟斷之所以重拳出擊,主要是兩大原因。目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很大,一邊是產能過剩,一邊是物價高企,而基層百姓由於購買力不足,難以拉動消費。在此情況之下,通過反壟斷調查,逼迫企業返利於民,進而拉抬經濟,提升活力。

另一方面,透過反壟斷淨化市場秩序,打壓跨國洋品牌,為本土企業發展提供空間。過去三十多年,在招商引資的口號下,外國企業在華享受超國民待遇。譬如,在二○○八年八月一日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之前的二十多年間,中國一直執行的是內外資的差異化稅收政策,即對內資企業徵收百分之三十三的所得稅,對外資企業徵收百分之二十五的所得稅。最值得商榷的是,為鼓勵外資企業在華投資,中國長期對外資企業實施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即前兩年免稅,接下來三年稅收減半。

主動出擊 敲山震虎

還有,在「技術換市場」的旗幟下,很多外資企業獲得政府大量的土地優勢,有些土地甚至是劃撥使用。外資擁有技術、資金等優勢,再加上政策扶植,在中國市場上跑馬圈地,無往而不利,在電腦操作系統、感光材料、子午線輪胎等行業,產業控制權幾乎都在外資手中。曾經有一項統計顯示,中國有三十八個行業完全被外資所壟斷,這些跨國企業在華獲得的利潤遠遠超過在本國所得。

外資掌控中國產業,嚴重危及中國的經濟安全,一旦中國政局出現風吹草動,這些跨國企業很可能以集體撤資為要挾,逼中國政府就範。正因為如此,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立之後,以反壟斷為切入點,對外資在華企業進行全面調查,以收敲山震虎的作用。

如果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需要外資發展經濟,放水養魚,給予外資一定的優惠,那麼現在中國成熟的市場,已成為外資獲利的主戰場,這些外資已很難離開,中國完全可以利用當前的地位,對曾經囂張一時的外資進行有效管理。財大氣粗的中國,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從任人予取予求,開始轉變為主動出擊,這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第五代的執政思路發生根本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