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上台後,外交內政思路發生很大調整,決策體系亦出現變化,軍方在外交決策層的聲音增大,外交部已淡出決策層面,變成政策執行機構。

過去兩年,中方不僅在東海與日本針鋒相對,在南海對越菲寸步不讓,在非洲、拉美的攻略有聲有色,在與美國的暗戰中亦頗有章法,尤其是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劍指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這一系列的組合拳與胡溫時代有明顯區別,比以往更敢鬥、更能鬥。

胡溫十年,外交路線是江規胡隨,完全不敢逾越雷池半步。外交部成為中國外交戰略規劃的設計師,大權操於當時的國務委員唐家璇、戴秉國手中,而兩人將「韜光養晦」奉為圭臬,畫地為牢,遇着困難躲着走,碰到麻煩繞着走,以為容忍退讓,就能保住「戰略機遇期」。胡錦濤對這個方案全盤接受,結果使周邊問題日益糜爛,美國對華步步進逼,國人亦群起攻之,給外交部寄送「偉哥」、鈣片的事件此起彼伏。

第五代要改變外交十面埋伏的困境,必須改變外交戰略;而要改變外交戰略,先要調整決策機構,更換決策人員,這正是第五代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主因。

事實上,外交部被邊緣化卻是現實,尤其是國務委員楊潔篪淪為決策的諮詢成員,而不再是外交戰略的設計者,軍方在決策中的影響力開始凸顯,包括軍委副主席、總參謀長等軍界要人躋身國安委,以及軍方智囊機構開始唱主角,改變了外交系統一家獨大的局面。

平衡鴿派 選項更多

最近,解放軍少將羅援與前駐法大使吳建民火花四濺的辯論便是典型。羅援的觀點是,面對美日擠壓,中國須不怕打仗,準備打仗,以戰求和,以鬥爭求團結,與第五代的外交路線相當脗合。而吳建民表面上批評羅援「好戰」,實際上是暗寸第五代。吳建民是錢其琛、唐家璇賞識的外交幹才,所以才能有恃無恐,他在電視上指摘羅援的過激話語,代表了過去一段時間外交部對軍方不滿情緒的總爆發。

中國外交過去遭人詬病,除了領導人性格柔弱之外,外交部一手把持,將部門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也是一大原因。如今軍方崛起,平衡外交部聲音,第五代錦囊中的選項無疑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