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激進分子和復興黨殘餘勢力發動進攻,迅速攻佔北部重要城市摩蘇爾和提克里特,教美國一手扶植、代表什葉派政團的總理馬利基狼狽不堪。美國朝野就伊局勢展開論戰,鷹鴿兩派互相指摘,抱怨對方過去的政策是造成今日亂局的原因。

美國伊朗合作契機

國會鷹派議員、布殊政府時期的新保守主義官員和部分參與過伊戰的軍人認為,奧巴馬政府在布殊執政末期、美國往伊拉克增兵並比較有效打擊極端武裝之後,不應過早從伊國撤兵,讓羽翼未豐的伊拉克武裝部隊單獨應對激進分子,為激進分子東山再起製造機會。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甚至認為奧巴馬政府的國家安全團隊無能至極,白宮應把包括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登普西在內官員開除。

美國自由派論者、部分學術界人士和軍人則認為,當年布殊政府執意攻打伊拉克和推翻薩達姆政權是錯誤決策,今日的困局正好說明,華府在伊拉克浪費巨額金錢和犧牲四千五百名軍人後,根本一事無成,在十多年後的今天仍要為伊國擔心。儘管不少分析家抱怨布殊政府的決策,但他們亦指出,馬利基作風獨裁,尤其是在過去一年間大肆迫害政府內外遜尼派人士,難怪相對於政府軍而言人數不多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武裝分子一旦發動進攻,部分遜尼派教民不願支持政府,才讓激進分子長驅直入。

就中東地區局勢而言,沙特和它的波斯灣沿岸盟國有可能樂見馬利基陷入困境。在這些遜尼派阿拉伯國家領導人眼中,馬利基不過是什葉派大國伊朗的小合夥人,其政權為德黑蘭的戰略利益服務。為表達對馬利基政府的不滿,沙特和其他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都沒有往巴格達派遣大使。再說,經過三年戰爭後,反對派武裝始終無法推翻同伊朗關係密切的敍利亞阿薩德政權,正當敍國內戰陷於膠着狀態,馬利基卻受到遜尼派激進分子的挑戰,動搖了以伊朗為中心的什葉派陣營。有趣的是,美國和伊朗都支持馬利基,兩國希望維持伊拉克穩定和打擊反政府分子,伊拉克局勢有可能成為促成華府同德黑蘭合作的契機。

庫爾德地區武裝部隊在伊拉克政府軍撤出後,竟不費吹灰之力順利接管石油大城基爾庫克。基城不但具經濟價值,也是庫爾德族人心目中的文化首都。看來,在混亂的伊國現狀中,庫爾德人是主要受惠者。